國際在線陜西消息:一個地道西安城裏人,拿著簡單鋪蓋就住到了離家60公里外的小村莊,這一住就是一年多。這一年多,村子的進村路修好了,路燈亮了,貧困戶入股了,産業發展有著落了。這個人,就是西鹹新區秦漢新城2018年選派的駐村第一書記——孟京。
把“家”搬到了村委會
孟京,秦漢新城財政局員工,曾經8年的部隊經歷練就了他吃苦耐勞、説幹就幹的品質。2017年12月,秦漢新城選派一批優秀青年黨員幹部赴基層擔任第一書記,孟京深思熟慮後主動報名,並要求駐派到離新城管委會最遠的南位鎮,“我想去基層為村民幹些實事,既然要去一線工作,那就去最艱苦的地方。”孟京説。經組織安排,2018年1月6日,孟京來到了南位鎮定周村。
定周村位於南位鎮東1.5公里處,是一個人口規模2680人,家庭單位583戶,耕地面積4800余畝,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僅6000元的村子 。“原來的進村路多年失修已變得坑坑洼洼,村委會晚上就是黑黢黢的,走路都要用手機打燈。”談及駐村感受,孟京對定周村第一印象記憶猶新。村委會會議室隔壁有個小房間,這裡便成了孟京的新 “家”。把“家”安在這裡,孟京就開始和他的新“鄰居們”熟絡起來。“一開始不了解村民村情,也不知道要説些什麼,但帶著誠心、關愛真心實意地去了解,村民們很願意敞開心扉。”孟京説。定周村村民馮志文表示,孟書記就是他們村民的貼心人,他們有啥想法都和他説。
孟京通過對村容村貌、基礎設施、産業結構、收入情況進行細緻調查,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對如何帶動村子發展逐步有了清晰的思路。
加強陣地建設 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
作為定周村第一書記,孟京十分清楚黨建工作的重要性。面對村委會陳舊的設施,孟京向新城彙報情況,聯繫相關業務科室,多方諮詢政策規定,爭取專項資金五萬元,用以改善村委會面貌。
在支部陣地建設順利推進的基礎上,他細化支部工作措施,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明確黨員權利及義務,重新修訂黨支部民主評議黨員制度,確定支部組織結構和專職委員,同時積極購置圖書,建立支部黨員圖書角。 “三會一課”、黨員權利及義務、組織生活會等重要制度全部上墻,推動黨員不斷更新理論知識。
通過一系列措施,定周村陣地建設不斷加強,黨員管理更趨規範,黨群幹群關係愈加融洽,為促進村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修通亮化村路 村民共享現代交通
“要致富,先修路。”修好進村路成為孟京為村民操心的一件大事。
他吃透相關文件精神,採用自籌資金及申請涉貧村道路項目的方式對村內部分泥濘道路進行了修整硬化,村內“斷頭路”1.2公里已經竣工。他還積極爭取涉貧村道路項目資金52萬餘元,對進村路進行修整硬化,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自籌及申請資金共計27萬餘元,在該進村路上安裝太陽能路燈48個。如今,這條村級道路寬敞明亮,給定周村村民出行帶來極大便利,為農業生産生活進一步發展提供保障。
年近70的村民馮俊傑説:“現在晴天不著土,雨天不踩泥,天一黑燈就自動亮了,孟京娃這麼年輕,想不到真心替咱村子辦了這麼大一件實事。”
助力脫貧攻堅 帶領貧困戶奔小康
定周村共有12戶貧困戶,孟京探望了解詳情後,組織熱心公益的親朋好友積極捐資捐物,為每戶貧困戶送去黑豬肉、米麵油、蔬菜瓜果等物資。
秦漢新城苗木花卉扶貧産業園落戶定周村後,孟京積極與新城扶貧辦聯繫,為本村6名貧困戶每戶各出資1萬元參與分紅,每年每戶分紅4000元。目前,定周村12名貧困戶在新城各級組織和幹部的大力幫扶下已全部脫貧。孟京説,扶貧一直在路上,他將繼續做好對貧困戶的關愛幫扶工作,帶領貧困戶奔小康。
潛心拓展産業 引進黃桃種植試驗園
産業是帶動村子致富的原動力。定周村原來主要以栽種蘋果為主,由於自然環境及品種問題,已經無法為村民帶來滿意的效益。
定周村副村主任馮友智説,村子裏地不少,但是傳統的種植方式是種得越多虧得越多,大家都不願意種地,盼著轉型。馮友智算了筆賬,去年的蘋果發貨價低至每斤0.5元,遠遠不及村民一年下來的灌溉、施肥、採摘等成本,這還不算村民投入的人工成本。而土地流轉承租出去,一畝地一年租金是1000元,村民人均2畝地,按照一家四口人算,承租出去的收入是一年8000元,遠比自己種地划算。但是沒有合適産業,土地也流轉不出去。
“從2018年5月開始,孟京就著手考慮如何進行産業調整,我們先後考慮過種草皮、花椒等産業,最後將目光鎖定在了黃桃上。”定周村村支書馮劍鋒説。孟京和管委會、鎮、村領導經過多方聯繫溝通,最終於2018年10月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簽訂桃新品種區域試驗園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佔地100畝,每年精選10個品種,栽植後6月至9月均有産品上市。黃桃等新品種耐儲存,易運輸,目前市場前景及經濟效益均較為可觀,將為該村産業調整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和廣闊平臺。(供稿 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管委會 編輯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