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夜城(供圖 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宋佳):2018年12月24日晚,西安曲江新開門廣場、雁南二路、慈恩東路、雁南一路、芙蓉西路、芙蓉南路、曲江池西路和曲江池北路等區域街燈同步點亮,2019“西安年·最中國”活動拉開絢麗帷幕。
2018“西安年·最中國”活動讓春節期間的西安旅遊業暴漲,接待遊客人次同比增長66.56%,旅遊收入同比增長137.08%。
透過表層數字背後,更讓人關注的是“西安年·最中國”這一符號背後的文化內涵。西安借助春節文化,正在驚艷世人,向全世界展示西安的魅力與厚重的歷史文化。
國際文化研究專家、陜西師範大學國際漢學院教授張建成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攝影 段曉蕊)
1月24日,國際文化研究專家、陜西師範大學國際漢學院教授張建成接受了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專訪,在2019春節到來之際,對“西安年·最中國”這一城市文化符號的國際影響力進行解讀。
長安自古帝王都,西安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十三朝古都”“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深厚的歷史文化是西安的無形財富,如何讓“皇都”的歷史文化積澱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西安選擇挖掘年節文化,展現“皇都”年節特色。
在這場年節文化盛宴中,曲江被推上主舞臺,成為“西安年·最中國”活動的核心區域。在張建成看來,這是歷史賦予曲江的使命,他表示:“曲江自古就是長安的文化核心區。歷史上,大唐芙蓉園內的紫雲樓,每逢年節,唐明皇必登臨此樓,欣賞歌舞、賜宴群臣與民同樂。”
大唐芙蓉園新春燈會(供圖 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
曲江,在唐時是新科進士及第後,聚會飲酒、賦詩題名之所,“曲江流飲”和“雁塔題名”是當時風雅盛事。據統計,現存近5萬首唐詩中,描寫曲江的、或者與曲江有直接間接關係的,就有500首,2300多位有作品傳世的唐朝詩人,大部分到過曲江。正是“咏詩終不厭,還似曲江頭。”
為了“不辱使命”,曲江在2019“西安年·最中國”活動中力爭為來自全球的遊客打造一場最具中國味兒、最顯中華魂、最傳西安情的年俗文化盛宴。
張建成在採訪中回憶起2018年春節:“大唐不夜城的絢麗燈光聚焦了眾多目光,讓前來尋找節日氣氛的國內外中華文化愛好者發出聲聲讚嘆。但是這還不夠,有了物質上的投入,更應該挖掘歷史上曲江的傳統春節年味,讓大家看一看大唐盛世的曲江是什麼樣子。”
2019年曲江的“西安年·最中國”活動正在嘗試挖掘更多的中國年文化、年習俗和年禮儀。在大唐不夜城的基礎上,曲江升級打造出新唐人街,並以此為中心,舉行一系列以“祈福”“非遺展示”“唐詩”等為主題的活動。唐文化體驗活動、非遺民俗小學堂、民俗遊戲場、戲曲、鑼鼓、廟會、舞獅、社火等中國元素項目將在新唐人街、樓觀道文化展示區、臨潼度假區等景區展開,大西安的歷史文化特色將全面激活。
大唐不夜城演出(供圖 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
張建成認為,“西安年·最中國”的活動讓世界的目光聚焦于西安,也把曲江這一文化盛地推向國際舞臺。“盛唐時期,長安因包容開放而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穿越千年曆史,借助‘西安年·最中國’,西安展現出與古長安一脈相承的獨特城市氣質,國內外友人在此感受中國傳統春節文化和禮儀之邦的風範,西安借此將‘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念展示出去,這對‘一帶一路’的深入發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有重要促進作用,必然會提高西安的國際影響力。”張建成説道。
同時,張建成還特別提到,大唐時期,長安城的居住人口中有將近十分之一是外國人,這個比例非常了不起。他説道:“通過‘西安年·最中國’,世界友人對西安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經濟更加了解,吸引他們到西安投資、經商、居住、留學,成為全球化的建設者、參與者,這對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有重要的作用。”
大唐不夜城·新唐人街(攝影 段曉蕊)
1月29日,大唐不夜城·新唐人街將正式開街,“西安年·最中國”的各類活動將集中亮相。歸鄉的遊子、慕名的遊客將在曲江池畔的夜晚感受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為一體的夜景,重回千年之前大唐時代的春節;將在大唐芙蓉園中流連忘返,觀看到用光與影編織起來的傳統技藝;將在大唐不夜城·新唐人街的燈光中感受到了西安年的現代魅力與大唐文化璀璨瑰麗。
正如張建成所説:“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講好西安故事,講好西安故事首先要講好曲江故事,曲江的春節文化大有文章可做。”在2019“西安年·最中國”的全新名片中,曲江的文化基因將助力大西安綻放於世界文化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