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應急管理是環境風險防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的最後一道屏障。近日,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就陜西全省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情況首次召開新聞發佈會,詳細介紹近年來的工作。
4年共發生突發環境影響事件160余起
陜西省中部關中平原區域內化工企業多,北部石油開採、煤化工、油化工企業多,南部秦巴山區生態保護和環境安全工作的責任重大,原油管道泄漏、尾礦庫環境安全、危化品企業環境安全、交通事故引發次生環境污染、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五大類環境風險一直存在。
據介紹,2015年至2018年,陜西省共發生突發環境影響事件160余起,其中絕大部分突發環境事件都是一般級別環境影響事件。
其中4起影響較大,分別是2015年11月甘肅省隴星銻業有限公司尾礦庫泄漏突發環境事件、2017年漢中寧強鉈污染事件、2018年甘肅省涇川縣柴油泄漏事件以及漢中留壩“4·24”粗酚泄漏事件。
2018年全年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27起,同比2015年58起、2016年42起、2017年33起分別下降了53% 、35%和18%,突發環境事件數量、影響範圍均呈逐年下降趨勢。
建成環境應急專家庫,各地積極籌建搶險隊伍
據陜西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應急處調研員武鵬介紹,陜西已組建了由67名環境監測、安全工程、制藥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輻射與核安全、應急管理等專業領域組成的環境應急專家庫,並制定了《陜西省環境應急專家庫管理辦法(試行)》。
同時,陜西省各市(區)也在逐漸完善應急隊伍。
商洛市依託公安消防支隊組建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中隊,漢中市環保局已經與陜西省地礦集團漢中第二地質隊成立了環境應急專業救援隊伍,其他各地市也在積極籌建,全省“統一領導、協調有序、專兼併存、優勢互補”的決策,成立專業救援隊伍的格局正在形成。
近年來,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共投入1200余萬元,為全省各級環保部門和省級應急救援隊配套完善應急硬體裝備、交通工具、防護裝備、取證設備等。吸油氈、吸油索、吸油墊、活性炭、發電機、帳篷等應急物資已經配發至各市,基本構建了全省應急物資防控體系。
2020年初步建成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
“生態環境安全主要是兩個問題,如何減少發生污染事件,發生以後怎樣能使污染危害最小。”陜西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應急處處長龐濤説。
近年來,陜西省生態環境廳持續開展陜北地區原油管道泄漏專項整治,紮實開展涉重金屬危險企業“三級防控”建設和環境安全隱患專項整治,強化以飲用水源安全為主的水環境監管。
下一步,將進一步健全環境應急制度體系,有效監控、預測突發環境事件的污染程度和影響範圍;建立流域上下游聯動協作,與周邊省份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形成處置跨省跨界污染應急合力;督促企業落實環境安全主體責任,提升突發環境事件防範應對能力和救援能力,降低污染事故發生幾率。
到2020年,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將初步建立起以生態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全過程、多層次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
預計到2035年,陜西省綠色循環生態的現代經濟體系基本建成,重大環境風險源基本消除,較大或一般環境風險源得到全面有效管控。( 肖穎 通訊員 淩旎 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