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西安市政府辦公廳印發《西安市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地域網格化管理實施辦法》,根據《辦法》,將以對破壞秦嶺北麓生態環境各類違法行為“零容忍、無禁區”為總要求,搭建市、區縣(高新區)、鎮街、村和社區以及企事業單位四級網格化管理平臺,構建“以塊為主、條塊結合,處置聯動、責任到人”的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監管網格,落實“屬地管理,網格全覆蓋;快速發現,迅速處置;建立日常巡查檢查、問題報告移交、問題催辦督辦、問題整改銷號制度。
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分為四級網格體系
根據《辦法》,沿山區縣政府、高新區管委會對轄區內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網格化工作全面負責,以沿山區縣(高新區)、鎮街、村(社區)、景區、林場、自然保護區、企事業單位為責任單位,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秦嶺生態環境管理網格。
全市設1個一級網格(市級),7個二級網格(沿山六區縣、高新區),48個三級網格(鎮街、景區管理局),1572個四級網格(村、社區以及林場、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院校等企事業單位,可根據工作需要動態調整)。
重點檢查網格區域內亂搭亂建等8種行為
各級網格員巡查檢查的主要內容包括網格區域內各類亂搭亂建及其他建設;網格區域內各類亂砍亂伐行為,侵佔林地毀林毀草,破壞植被,亂挖野生植物等;網格區域內亂採亂挖行為,在河道、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等區域採礦採砂、取石、取土、開墾;網格區域內亂排亂放行為,各類污水直排,沙土棄渣、蓄禽養殖糞便、各類垃圾露天堆放;網格區域內亂捕亂獵野生保護動物行為和涉及野生動物及其産品加工利用的場所;網格區域內破壞文化遺存、文物古跡、古樹名木、古剎廟宇等;網格區域內所有危害山、水、林、田、湖、草生態資源的;網格區域內其他所有無法判斷的改變周圍生態環境和地形地貌等8種行為。
一級網格由市長任網格長
一級網格由市長任網格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網格長,各沿山區縣長、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為網格員,由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負責一級網格的日常管理。
沿山區縣長、高新區管委會主任任二級網格網格長,分管副區縣長、副主任任副網格長,沿山區縣、高新區相關職能部門和鎮街主要負責人為網格員。由沿山區縣、高新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負責二級網格的日常管理。
鎮長、街辦主任為三級網格網格長,區域內村委會、社區、林場、景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大專院校、其他企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網格員,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三級網格的日常管理工作(鼓勵多網合一)。
四級網格以村、社區和林場、景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院校、企事業單位為單位,村委會主任、社區主任和企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網格長。根據地域大小、工作難度聘任2—3名兼職網格員(具體數量由三級網格管理機構調配確定)。
將搭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監控指揮調度中心
根據《辦法》,秦嶺生態環境網格化管理應發揮一級、二級網格組織、指揮、督查、協調的領導作用,發揮三級、四級網格巡查、發現、上報、及時處置的基礎作用。對發現的問題,逐級負責,分級辦理,推動工作重心不斷下移,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到位。將建立巡查檢查、違法違規處置信息報送制度,按照信息化管理平臺要求嚴格落實並完善電子檔案,建立健全處置問題和整治工作臺賬,實行銷號管理制度。
《辦法》要求,將搭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監控指揮調度中心,實施空、天、地一體化監控體系,採取衛星遙感全域動態監測,重點地段視頻監控,各級網格員移動執法終端定點監控,提升秦嶺生態環境網格化監管效能。《辦法》自下發之日起執行,原《西安市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管理實施意見》(市秦管會發〔2017〕2號)即廢止。(記者 張艷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