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消息:筆直平坦的陽關大道上車輛不斷,路邊兩千余棟溫室大棚連成一片,大棚裏蔬菜茂盛,果實豐滿。作為首屆大西安農民節的主會場,高陵區通遠鎮何村可謂是不折不扣的“網紅村”。
何村何以那麼紅?這和他們有一位“實力派+偶像派”的黨支部書記分不開,他就是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史安民。
西安市高陵區通遠鎮何村
致力於鄉村振興獲多項榮譽
史安民是全國勞動模範,他致力於産業結構調整,努力推廣“一村一品”、設施農業示範園,大規模發展日光溫室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何村現在共建大棚3140棟,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不足2500元,飚升到2017年的28000元大關,何村已成為西安市“先進科技示範園”、陜西省“小康示範村”、中西部地區最大的無公害蔬菜基地。
史安民的事跡先後被《農民日報》《中國改革報》和陜西省電臺、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多次報道。史安民還被邀請到清華大學做專題演講。
大棚裏的藏寶圖
2005年,史安民賣掉自家糧食當路費,帶領六個村民組長遠赴山東壽光,學習大棚菜技術,高薪聘來技術員,召開村民現場會進行思想動員和技術指導。
為及時解決大棚菜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技術、農資、資金、設備、銷路的問題,史安民不斷想辦法、出實招、要時效,籌資修路、建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建無公害蔬菜檢測中心、成立蔬菜協會、組織培訓百餘名經紀人、組成運菜車隊、成立村工會、不斷引進新技術、不斷發展新品種……史安民的舉措,使蔬菜附加值成倍翻番。
關注弱勢群體,時時不忘拉他們一把
貧困戶楊翠丈夫常年犯病,家庭一貧如洗,史安民資助建棚物資,幫忙建起百米長棚,又親自進行技術指導,使楊翠家兩年實現脫貧致富。原靠修鞋為生的屈萬里,一家四口三人殘疾,生活常常無以為繼,史安民資助他2000元,又幫他聯繫貸款6000元,建起兩個大棚,也迅速脫貧。現在全村21個殘疾戶、貧困戶建起52個大棚,都先後走上致富的道路。
在何村大棚致富的同時,史安民東奔西跑,現身説法,跑遍周邊鄉鎮,使溫室大棚短短三年內輻射到全縣。現在,所在通遠鎮大棚達到6000棟,全區達到10000余棟。何村大棚菜的大發展和對縣農業産業化戰略的大推動,引來了陜西省著名作家陳忠實、京夫、商子雍、莫伸、葉廣芩、商子秦等采風撰文,《農民日報》《中國改革報》和省市各家媒體更是多次報道。如今,溫室大棚已成為高陵經濟騰飛的支柱産業和主打品牌。
為了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最近兩年,史安民又帶領村民對大棚進行升級換代,提高了地溫,增加了光照,節省了人力,凸現了效益,大大豐富了菜農的錢袋子厚度,收入又翻了一番。
何村已成新“網紅”
2010年,何村開始啟動新社區建設。經過幾年曆盡艱辛的打拼,佔地230畝的何村新社區拔地而起,靚麗無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466棟兩層、三層的連排別墅高雅大氣,社區服務中心、衛生服務中心、新型幼兒園,以及商貿區、休閒區配套齊全,污水處理到位,引入的天然氣成為村民廚房做飯和冬季取暖的清潔能源……特別是國內領先的智慧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站、清潔環保、設施先進,成為省內外學習的榜樣。
史安民不忘精神文明建設。他組織群眾在村文化娛樂場進行秧歌表演,打太極拳,舉辦交誼舞會。每年舉行評選“好媳婦”“好婆婆”和“十星級文明戶”活動,形成了講文明、講公德、講和睦、講致富的良好風氣。黨支部先後被縣、市評為“關心下一代先進單位”“基層組織建設五好黨支部”“綜合示範先進黨支部”,何村也被命名為市級“民主法制示範村”“文明村”。
何村的輝煌,滲透了他的心血
為了遠赴山東取經,他收完麥子便踏上征程,等趕回家裏,小麥已經霉變大半;為了聯繫蔬菜産銷,解決各類矛盾,他把五棟大棚和八十高齡臥病在床的老母全交給體弱有病的妻子。
無私奉獻使他成為群眾的貼心人,成為帶領群眾致富一方的農民專家和耀眼明星,被群眾譽為“活著的焦裕祿”。
如今的何村,在史安民的帶領下,不僅是“中國大棚第一村”,還是西安市最美鄉村、陜西省生態村、省級小康示範村、全國人居環境示範村。展望未來,何村正以經濟強村、文化名村、生態大村的富裕、文明、和諧的新面貌走出陜西、走向世界。(供稿 文/圖 高陵區委宣傳部 編輯 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