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泥土捏神韻 故本含新芽 ——鳳翔泥塑的傳承與創新
陜西日報  2019-03-11 09:58:06

  原標題:泥土捏神韻 故本含新芽 ——鳳翔泥塑的傳承與創新

泥土捏神韻 故本含新芽 ——鳳翔泥塑的傳承與創新

  六營民俗村中國泥塑文化園裏這尊總高二十一米的“泥塑坐虎”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泥塑虎。

泥土捏神韻 故本含新芽 ——鳳翔泥塑的傳承與創新

  在六營村胡新明泥塑傳承研習所裏,工人用加熱的顏料為泥塑進行彩繪。

泥土捏神韻 故本含新芽 ——鳳翔泥塑的傳承與創新

  如今,鳳翔泥塑更多的是被當作禮物送給親朋好友。

泥土捏神韻 故本含新芽 ——鳳翔泥塑的傳承與創新

  胡深先生的女兒胡小紅從小就跟隨父親學藝。富有創新精神的胡小紅如今也已成為鳳翔泥塑的代表性傳承人。

泥土捏神韻 故本含新芽 ——鳳翔泥塑的傳承與創新

  工作人員對泥塑進行拋光處理。一件泥塑需要經歷13道工序才能製作完成。 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趙晨攝

泥土捏神韻 故本含新芽 ——鳳翔泥塑的傳承與創新

  説起泥塑創作,胡新明有講不完的故事。

  六營村位於寶雞市鳳翔縣城以東3.5公里處,是鳳翔泥塑的發祥地,被譽為“中國泥塑第一村”。

  2月28日,記者一行還未進村,一尊巨型“泥塑坐虎”就映入眼簾。這尊“泥塑坐虎”前腿立後腿坐,雙目炯炯有神。“泥塑坐虎”色彩鮮艷,身上有牡丹、荷花等象徵吉祥的圖案,前腿還有“四季平安”四個大字。

  六營村黨支部書記廖衛軍介紹,“泥塑坐虎”由國家工藝美術大師胡新明創作,總高21米。“這尊‘泥塑坐虎’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泥塑虎,也是六營民俗村中國泥塑文化園的一大景觀。”

  鳳翔古稱雍,是周秦發祥之地、嬴秦創霸之區,因“鳳鳴于岐、翔于雍”而得名。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璀璨的民間文化,根植於民間的鳳翔泥塑,便是泥土裏綻放出的絢麗藝術之花。  

  緣起

  鳳翔泥塑起源於何時?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説法。

  第一種説法是明朝的時候,朱元璋軍隊中的第六營兵士屯扎於此,這個村便被命名為“六營”。這些來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藝,閒暇無事,就和土為泥,捏制各種形態的泥活兒當作玩具,並且彩繪示人。後兵士轉為地方居民,屯田墾荒,安家立業,其中一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黏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再到各大廟會出售。過去鳳翔各地廟會或集市上叫賣的“耍貨”,就是這些來自六營村的彩繪泥塑玩具。除彩繪泥塑玩具外,藝人們主要捏制的還有鎮宅祛邪的“鎮物”,如現代的“挂虎”“坐虎”“臥虎”等。

  六營村的一些老藝人並不認同第一種説法,他們認為,鳳翔泥塑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胡新明介紹,西元前384年,秦獻公廢除了秦國從秦武公以來實行了300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受到秦國民眾的讚揚。秦獻公廢除這項制度,從根本上來説,是為避免青壯年勞動力被白白殺死,為秦國留存勞動力,對秦國的農業和工商業生産非常有利。作為殉葬制度的變通措施,秦國的奴隸主貴族開始以陶俑代替真人殉葬,“秦獻公都城是雍城,即鳳翔附近,當時以陶俑代替真人殉葬,便是鳳翔泥塑的雛形。”

  《鳳翔縣誌》記載:“縣境內發掘出土的春秋戰國、漢、唐時期的古墓隨葬器物中,有各種形態的動物、人物陶俑。其中動物陶俑有虎、牛、鴿、豬、狗、羊、駱駝等,其形制相似今日之泥塑。”據專家介紹,自秦獻公改活人殉葬為陶俑殉葬起,按社會地位的等級,人物俑只用於王族和達官貴人殉葬,平民百姓是不能享用的。於是,平民殉葬便只能用等級較低的動物俑,這就給彩繪泥塑留下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今年5月,鳳翔縣將召開關於鳳翔泥塑的學術研討會,屆時,國內外專家學者將會聚於此,關於鳳翔泥塑的起源或許會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傳承

  六營村自古就有製作泥塑的傳統,泥塑手藝代代相傳。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泥塑收入是群眾主要的經濟來源。20世紀70年代,胡新明跟隨父親製作泥塑,每逢廟會,他便挑著泥塑去出售。“泥塑在當時是個易碎品,擺放在筐子裏要小心翼翼、輕拿輕放。當時生活困難,很多村民是以貨易貨進行交易。”胡新明記得,有一次去虢鎮“賣泥貨”,一個村民提著一雙舊皮鞋來換,他一試很合腳,就高興地做了這筆買賣。

  “泥貨沒本,越做越窮”是當時手藝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當“賣泥貨”收入少到甚至無法維持生活時,很多人選擇了放棄。20世紀80年代末,六營村村民紛紛外出打工賺錢,不再過操持泥巴活兒的苦日子,做泥塑的手藝人越來越少,只有胡新明等少數人還在堅持著。

  1985年,19歲的胡新明代表陜西省民間手藝傳承人出國參加交流活動。“一下飛機,美方接機人員向我們致軍禮,並贈送了禮物,我覺得作為中國人特別自豪。”胡新明説,“我當時就想,一定要把鳳翔泥塑傳播到海外去!”

  那次出國交流,胡新明帶了兩箱泥塑作品和80公斤泥巴。作品被迅速搶購一空,“國內一毛錢的泥塑,美國人用100美元收購。”80公斤泥巴做出來的泥塑,完成一件被買走一件,這讓胡新明感到十分自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很多人認為是‘泥娃娃’,其實是‘金娃娃’呀!”他決心要把鳳翔泥塑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傳承下去。

  2002年、2003年,已是陜西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的胡新明和老藝人胡深合作的泥塑馬、泥塑羊連續兩年被確定為生肖郵票主圖案,鳳翔泥塑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愛。2006年,鳳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7年6月5日,鳳翔縣的胡深被列入第一批22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如今,鳳翔泥塑已走入千家萬戶,並作為傳播文化和友誼的使者跨出了國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六營村涌現出了一批泥塑大師,泥塑品種也多達200多種,鳳翔泥塑逐漸走向了産業化。如今,六營村530戶人家,從事泥塑産業的就有300多戶,六營村因泥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創新

  2月28日,在六營村胡新明泥塑傳承研習所裏,記者看到忙碌而熱鬧的景象。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泥塑的翻坯、彩繪等工作。在産品展示大廳,不時有上門參觀和購買泥塑的遊客,工作人員忙得不亦樂乎。胡新明説:“現在泥塑作品更加多元化,色彩斑斕,線條明快。泥塑藝術也要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20世紀90年代,隨著鳳翔泥塑在市場上走俏,很多人加入了製作泥塑的隊伍,打著“鳳翔泥塑”牌子的作品充斥市場,品質參差不齊,市場受到衝擊,鳳翔泥塑很快跌入低谷。

  所幸有一批堅守初心的老藝人,不為浮躁的市場所動,他們潛心鑽研製作工藝,相互守望,推陳出新,使鳳翔泥塑逐漸走出低谷,走向全國和世界各地。

  泥塑易碎,是讓所有手藝人頭疼的問題。因為易碎,鳳翔泥塑很長時間以來只能在周邊地區銷售,運不到外地市場。1988年,胡新明曾經向新加坡發過一批泥塑作品,運到目的地打開一看,大部分已經碎了。

  傳統的製作工藝已經無法適應現在的市場,痛定思痛,胡新明經過數百次的實驗,1995年,他終於研製出泥塑摔不爛的製作工藝。當時胡新明已經是寶雞市政協委員,為了檢驗效果,他把自己製作的摔不爛的“泥塑挂虎”夾在自行車后座上,一路騎到寶雞市政協會議室,當著其他政協委員的面,把“泥塑挂虎”摔到地上。同時,胡新明用石膏模具代替泥模具,使泥塑生産週期大大縮短,産量大幅提高。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胡新明在祖傳泥塑手工藝學習創作和生産實踐中,獨創泥塑畫技藝,成為鳳翔泥塑發展史上的又一獨特創舉。

  年輕一代手藝人不僅繼承了老一代泥塑人的特點,而且更富有創新精神。每年過年前,都是胡小紅最忙的時候。胡小紅是鳳翔泥塑的第五代傳承人、胡深先生的女兒,她從小就跟隨父親學藝。農曆己亥豬年,胡小紅設計推出了福壽豬、福孝豬、笑笑豬、傳統豬4種泥塑造型,在保留傳統的同時,泥塑豬的色彩更向現代、時尚靠攏,有的作品用了半彩半素的方式上色,給人以清新亮麗之感。胡小紅表示,現在一些年輕人對傳統泥塑了解少,新設計的作品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鳳翔泥塑,滿足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需求。

  在胡新明的西府民俗藝術博覽園,記者一行見到了胡新明的兒子胡錦偉。胡錦偉去年從天津理工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準備做些事情,把鳳翔泥塑産業推到新的高度。

  胡錦偉向記者展示了部分泥塑衍生品,有筆記本、手機殼、眼罩、靠枕、紙杯、圍巾等功能性日常用品,每一個産品上都有鳳翔泥塑的圖案,傳播著泥塑文化。他告訴記者,開發這些泥塑衍生品不追求過多的經濟效益,主要功能就是讓泥塑文化更持久地傳播,從而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胡錦偉説,下一步他們準備在圍巾的製作中,將絲綢、刺繡、鳳翔泥塑結合在一起,在融合中大放異彩。“泥塑擺在家裏是收藏,但隨著人們佩戴與使用這些泥塑衍生品,也使傳統文化越來越‘活’起來。”(記者 王帥)

編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