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消息:西安高新區興隆街道北張村的楮皮紙製作技藝起始於漢代,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北張村一直沿用的傳統造紙工藝,全部由手工完成,這種古老的手工藝使用工具簡單,但操作工序複雜,出一張成品紙要經過72道工序,需要付出非常艱辛的勞動。
3月5日,在北張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張逢學老人家裏,他的兒子張建昌一邊指著實物一邊詳細講解起造紙的工藝流程。
北張村楮皮紙 手工紙工藝的“活化石”
楮皮紙的製作流程是先將採集回來的楮樹的皮進行篩選,之後放到清水中浸泡,然後把浸泡過的樹皮放到石灰水中泡2-3天,再從石灰水中撈出放在大鍋裏蒸一天一夜,使樹皮纖維徹底軟化,隨後再經過“碾”“壓”“搗”等多重工序才能變成均勻的紙漿。紙漿生成後便進入抄紙工序,在一塊長方形木架子上擺好竹簾,用兩根小木棍將小竹簾卡住,這便是抄紙的主要工具——模型。
抄紙人雙手握住木架兩端,先將竹簾的一端稍微傾斜插入紙漿槽中,挑起來後,再將另一端完全緩緩地沉入,大約五六秒鐘後迅速將竹簾撈上來,把竹簾反扣並輕輕揭起,一張原始的紙就造好了,這樣一層接一層將紙疊壓在一起。抄出來的大摞濕紙,要用木板和大石塊持續壓十個小時以上,以擠乾水分。
最後一道工序便是曬紙,把濕紙一張張揭起貼到墻壁上曬,這一工序非常關鍵,不僅要細心,而且很講究技巧,既不能把紙揭破,也不許使紙卷邊。待紙張完全曬乾後,把紙裁剪為成品。
“一天下來最多的時候能造三四百張紙,備料的過程還要很長時間,現在買紙的人也不多。”張建昌説道。
話題一轉,在講到楮皮紙的優點時,張建昌明顯高興了起來。“楮皮紙很環保,有的人説用樹皮造紙多浪費,其實最好的原料就是春天楮樹的嫩枝,但我們不刨根,只取嫩枝。等到第二年,周圍就又長出來一圈兒枝。”
相對於宣紙的順滑,楮皮紙纖維較大,紙面顯得相對粗糙,但這種粗糲感,卻讓書法家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枯筆更顯功力,勾連更顯筋骨。
“你拿一張列印紙和一張楮皮紙在夏天太陽底下曬一天,你就看得出來區別咧,楮皮紙永不變色。”張建昌説得沒錯。據記載,北張村所造的白麻紙自唐沿襲至清一直是奏折和科舉考試用紙,被歷代視為精品,隋唐時白麻紙還傳入朝鮮、日本等國。
談到造紙術的傳承問題,張建昌説,孩子早在2015年就已經回到家中學習造紙。
在張建昌的微信朋友圈裏,可以看到他經常會發“我兒在展示手工造紙……”“天氣寒風刺骨,我們仍然為觀眾展示。”“零下三度,我兒為觀眾展示,這是對文化的執著。”等這樣的話,可以看出,他既心疼兒子,又為兒子感到自豪的內心情愫。
走出去看世界 創新是為更好的傳承
北張村楮皮紙第三代傳承人張剛談到將來打算的時候説:“要看銷路怎麼樣,如果銷路不好,這活兒説不幹也就不幹了。起碼在吃飽的前提下,才能幹這個。”
隨著話題的深入,張剛慢慢地説:“我們打算先把這個棚搭好,紙的幅面起碼要做到四尺,淘寶店我也正在做,包裝之後再投上市場。隨後,打算在周邊找一個場地,擴大生産規模。”
張建昌説,張剛在2018年參加了一個全國性的中國手工造紙技藝傳承與發展研修班,看到全國其他地方的造紙術,也漸漸對自家的造紙術有更多的興趣和理解。
張剛説,在研修班上,他看到了以竹子為原料的夾江紙,以納西族地區特有的野生稀有植物製作而成的東巴紙,以狼毒草為原料、自帶驅蟲效果的狼毒紙......聽了教授講解行銷方面的“秘訣”之後,在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同行交流過程中,了解到其他地區紙生意的一些現狀,對比之後再用手摸著那一本厚厚的樣品紙合計本,他也開始思考自家産品的行銷與生産工藝方面的問題。
比如,如何解決楮皮紙紙面粗糙的問題,如何將紙的幅面擴大到標準規格,如何擴大生産規模,工藝流程如何設計,品質如何控制,如何給紙染色……張剛的想法很多,他希望能夠在北張村楮皮紙造紙術上有所突破,讓傳承了千年的手藝能夠進一步發展,將這塊手工紙工藝的“活化石”打磨得更加璀璨。(文 呂宏偉 編輯 陳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