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俗稱“花花饃”,是用面製成的民間藝術品。種類有婚禮、喪禮、壽禮、節日花饃,普遍流行於以吃麵食為主的我國北方,是中國勞動婦女智慧的結晶。春暖花開時節,三秦都市報記者走進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大荔縣,深入了解大荔面花的傳承和發展。
大荔阿壽村的面花,是現今全國唯一的一種以大型建築形式呈現的祭祀面花,氣勢恢宏非一般面花可以比擬。而這裡的祭祀面花源於阿壽村紀念藥王孫思邈的“二月二”古廟會。
在“二月二”古廟會上,阿壽村的村民們按照藥王廟的建築形狀,經過和面、發面、捏花、做主體、溜花、蒸熟、逐件組裝等幾個步驟,把當年的“藥王廟”又重新展現在後輩面前。這組建築面花分為“藥王廟”“藥王洞”“戲樓”“前後殿”“牌樓”“旗桿”“獅子”“花貢”“轉輪傘”“蝸牛山”等十余件。其中最大的戲樓、前後殿高約80釐米,寬約80釐米;廟門、牌樓外飾雕梁畫棟,氣勢雄偉;墻壁外飾以白梅貼面,似象牙玉石雕琢,如萬朵梨花綻放,意象生動而巧工天成。“藥王廟”系列面花多次在省市展賽中獲得大獎,被稱為“中國一絕”。
大荔面花按其用途可分為時令面花、喜慶面花和祭祀面花三大類。春節、端午節、九月九等節日用的叫“時令面花”;結婚、過壽等用的“喜慶面花”;喪俗和廟會等用的叫“祭祀面花”。以洛河為界,洛河以北的比較細膩、精巧;洛河以南的比較粗獷大氣。
憨厚、淳樸、聰明的大荔人,把自己深厚的感情和對親人的祝福、感恩,以及美好的願望統統都寄予在了“花饃”上。如此一來一往的風俗習慣,也成就了一大批的“能婦巧婆”,為民間藝術這座寶庫注入源源不斷的養分和新鮮血液。
近年來,大荔縣著力加大對大荔面花為代表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力度,設立了面花活動及傳承基地,2018年5月大荔縣文體廣電局與陜西省藝術館聯合舉辦了“全省新農村巧娘面花技藝提高班”,挖掘培養省市縣傳承人45人。
目前,大荔面花主要是以家庭作坊形式進行傳承。面花富有觀賞與食用價值,銷量逐年提升,産品供不應求。面花産品製作經營與銷售,為農村婦女、老人及殘疾人提供了就業平臺,其中閒散勞動力就業36人,安置貧困戶30戶,殘疾人就業4人,每人平均月收入2000元,“指尖技藝”已真正轉化為“指尖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