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渭南老城:説不完的記憶 道不盡的老街情懷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9-03-29 17:42:34

  渭南老城就像一本厚重的景觀文化,摸著粗糙、讀著渾厚,每次聽到老城,總會給人們帶來7分懷念和3分情懷,老城街位於渭南城市東部,它承載了城東的過去,見證了城東的現在,目睹著城東的蛻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片5

渭南老城街牌坊

  渭南老城街,本是舊時的縣衙門所在地,後來因為政權機關的西遷,曾經輝煌繁榮的小城漸漸的變成了一條平民化的街巷。老城街,它不像“東風大街”“朝陽大街”那樣有時代氣息,是老百姓們自己叫出來的,雖然道路狹窄不甚繁華,卻是渭南最具有歷史人文氣息的一條街道。老城街為東西貫穿,除了這條一千多米的主幹道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小衚同,隨著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這些小弄堂小衚同也就被忘卻了,可坐落在老城街上的一處歷史地標卻依然清晰的駐足在市民的腦海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片6

渭南老城鼓樓

  在幾經變遷的街房中,老縣衙因為它獨特的歷史特徵很好的保留著原貌,坐北朝南雄踞于老城街的中段,我們看到的老縣衙是古典的風格兩層樓拱形門樓,兩邊還鑲有磚雕的八個大字:三秦要到八省通衢,老縣衙對於咱們渭南來説不光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標性建築,更是老一代渭南人對於渭南縣的一個回憶。

  市民牛師傅中學時期就在老城街讀書,回憶起當年的縣衙,發生過的事情仍歷歷在目。 牛師傅回憶説,這是當年縣政府所在地,現在看起來跟過去沒有太大區別,門樓保留較好,只是裏面的建築有些變化。

  據老人們回憶,當時的渭南原本是一個農業城市,城市規模比較小,老城就是當時渭南縣的中心,在鱗次櫛比的新式房屋群中,老縣衙如一位穿著長袍的長者,門樓上額渭南縣,兩側刻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 在門洞背面上額刻有具瞻二字,門樓上是青磚碧瓦建築的古典式重檐樓房,老縣衙在之後也當做過部隊招待所使用。        

  比老縣衙歷史更久遠的就是城東的城隍廟了,推開這個鐵柵欄門走進城隍廟的院子我們可以看到院子非常乾淨,有正殿,偏殿,每到過年期間正月初一到十五,渭南當地老百姓就會前來祭拜祈福 祈福來年風調雨順。       

  城隍廟算是歷史久遠了,相傳始建於隋唐,明嘉靖時因華縣地震震毀,後現址重建。 改革開放以後城隍廟逐漸發展起來,但鮮有活動,當地群眾記憶中的三間小廟已不復存在。2002年,廟內成立了管理委員會,用舊房改造了一間廟宇取名元辰殿,後三間小廟擴建至五間,每逢年節,周圍百姓都會前來祈福。

  老城是當時渭南縣的政治文化中心,人氣最旺的要屬城隍廟對面的瑞泉中學,多少莘莘學子在此尋夢,只為從這裡魚躍龍門,那個年代在無數家長和學生的心裏,它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每到八月,自全國各地的錄取通知書紛至遝來,學校門口的大紅榜也格外醒目,學校的榮耀,也是整個老城街的榮耀。如今,瑞泉中學搬遷新址,以展新的形象坐落于城市東邊。

  與城區其他主幹道相比,老城街略顯滄桑陳舊,但老舊中又不失古樸和雅致的氣息。瑞泉學校、老縣衙、城隍廟這些烙有渭南厚重歷史痕跡的老城印象承載著老渭南人太多美好的青春和記憶。如今,改造後的老城,像一顆古老的璞玉被鑲嵌在城市一隅。老城不老,它以獨特的光芒換發著新生機;老城不老,它用一磚一瓦續寫著渭南這座城市的新的輝煌。(來源:渭南市委宣傳部)

編輯:吳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