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黑翅長腳鷸第三次出現在浐灞國家濕地公園,也是數量最多的一次。 李赟 攝
4月2日中午,浐灞國家濕地公園的環境監察員李赟在巡園時發現了九隻黑翅長腳鷸,李赟説,這是黑翅長腳鷸第三次出現在浐灞國家濕地公園,也是數量最多的一次。
“黑翅長腳鷸也叫‘紅腿娘子’,觀賞性很強。它們的兩翼為黑色,體羽為白色,加上有兩條紅紅的大長腿,所以我一下就發現了它們。”李赟説,黑翅長腳鷸會在長江以南過冬,在春季四五月遷到中國北方的青海、內蒙古等地繁殖。它們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淺水塘和沼澤地帶,主要以小魚、蝌蚪、昆蟲等為食。這一次,李赟是在浐灞國家濕地公園恢復保育區的蒹葭北湖發現黑翅長腳鷸的。她説:“我一發現它們就立即拍了照,數了數,一共有九隻呢!可能是因為最近蒹葭北湖水位下降形成了灘塗,環境適宜,加上食物充足,這才引來了這群‘紅腿娘子’。”
據了解,浐灞國家濕地公園第一次出現黑翅長腳鷸是在2010年,那時恢復保育區還是大面積的沙坑,只有一隻黑翅長腳鷸出現。到了2013年,環境監察員又在蒹葭南湖發現了五六隻。
記者了解到,浐灞國家濕地公園之前允許遊客購票參觀,那時候,區內的水鳥只有五六種,加上林鳥也不過十幾種,而自從去年年底對恢復保育區進行封閉管理之後,區內鳥兒的種類達到了四十余種,連膽小機警的黑翅長腳鷸也來到了這裡。(記者 王海鵬 實習生 王茜 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