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澳洲的龍蝦、泰國“迷你”小菠蘿、日本的三文魚等國外美食豐富老陜的餐桌,外出旅遊有64條國際航線可通達世界各地,海外淘不僅便宜收貨也只需三天左右……
細心的市民發現,這幾年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國際化。這一切得益於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各功能區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作為陜西唯一的臨空型自貿功能區,空港功能區面積13.8平方公里,自2017年4月1日掛牌以來,充分發揮“臨空+自貿+保稅+口岸+跨境+航權”的疊加優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依託“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空港新城加快自貿區建設,讓區域經濟邁向更高水準。
增強市場活力 外資投資額增長5倍
企業的選擇最能説明一切。空港自貿區的外資引進額較獲批之前增長了5倍多。德國梅裏眾誠動物疫苗、東航—法國賽峰飛機起落架維修、APU維修項目等一批世界500強項目落地,讓空港新城成為資本爭搶的香餑餑。
“自獲批以來,我們不斷圍繞臨空業務突破創新,釋放自貿政策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市場活力。”空港新城自貿辦副主任郭妍菲稱,空港新城大力發展臨空新經濟,探索開展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等新業態,在保稅航油、口岸回流、飛機拆解等領域加快探索創新。
統計數據顯示,獲批以來新登記企業數和個體工商戶較獲批之前分別增長84.5%和152.8%。2018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客貨集散創歷史新高,成為全國第七大客運機場,貨郵吞吐量達31.26萬噸,增速為全國十大樞紐機場第一。
瘦身商改制度 辦事時間成倍壓縮
“空港新城對企業的服務效率,顛覆了我們對傳統型政府的認識,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在全國同時開建多個項目,西鹹空港的服務是全國最快的”……
説這番話的人是四川航空相關負責人。四川航空西安運營基地項目于2017年12月動工建設,之所以讓投資方印象深刻,是因為空港新城相關審批部門加班召開建審會,只用了4個小時就辦好了項目總平面圖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最終,西安也成為川航全國5個擬建基地接觸最晚、開工最早的城市。
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空港自貿區不斷瘦身商改制度,提升行政審批效率。在陜西率先啟動實施“3450”行政審批改革試點,最快速的實現了3天辦結營業執照,4天辦結經營性許可,50天辦結項目建設審批。同時推行的“34協同、主體默認、容缺受理”的創新模式獲得企業一致好評,實現了投資審批進一步壓縮。此外,空港自貿區還全面實施“證照分離”改革,形成了具有空港特色的負面清單。
監管創新引領開放 疊加效應顯現
空港新城功能區在監管創新、引領開放上做文章,積極拓展國際視野,加入世界自由區組織,成為繼上海自貿區、遼寧自貿區、大連自貿區後全國第三個加入該組織的自貿區。
據了解,空港新城專門為三星、美光等企業量身定制專用貨運航線,並聯合機場海關創新監管模式、優化通關流程、提升通關效率。陜西西鹹保稅物流中心進出口貨物較之前增長48.7%,查驗貨物增長2.3倍。
在引領開放上,空港自貿區當仁不讓。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産業、文化等領域的合作,東航—賽峰飛機起落架深度維修項目,具有德資背景的梅裏眾城動物疫苗項目在空港新城開工建設。來自亞洲、非洲、歐洲以及拉美等國使節代表團走進空港......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拓展和深化,2年來旅檢現場監管出境航班架次、出境旅客人次快速攀升,航空運輸在全省進出口貿易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破除機制障礙 提效降費紅利多
在破除機制障礙上,空港自貿區在進境食用水生動物、進境水果、進口冰鮮水産品等指定口岸基礎上,聯合海關推行定制化通關服務、自報自繳、先出關、後匯總繳稅等便利舉措。據統計,僅2018年指定口岸共監管進境冰鮮水産品12844噸,食用水生動物64.5噸,水果222噸。
值得關注的是,空港新城建設的國內首個跨境電商國際快件産業園,將創新監管模式,實現“多家聚集、集中查驗、一次申報、一次放行”。
在提效降費上,空港自貿區推進通關流程再造,進出口通關時間分別壓縮35.2%、33.8%。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降低小微企業費率近60%。值得一提的是,從西安飛往阿姆斯特丹的航線要比上海直飛成本節省15%,飛行效率提高3小時。截至2018年底,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國際航線達到54條,全貨運航線達到18條,2019年空港新城將依託自貿平臺,繼續制度創新,開航線、聚貨源、降成本、強服務,力爭實現貨郵吞吐量突破40萬噸,持續推進臨空型自貿功能區發展向更高水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