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長安講壇 ——省社科聯大型公益講座

陜西日報2017-10-31 10:19:52

  長安講壇 ——省社科聯大型公益講座_fororder_c6c21fc7c62ccb67ec61841c55c5cb00_img_28_266_107_145_副本

  田旭東:女,生於1954年,祖籍四川省渠縣。歷史學博士,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中國秦漢史學會理事、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理事,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教學與研究,著有《二十世紀中國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論》《周秦漢唐歷史文化十八講》《古代兵學文化探論》《孫子譯注》等專著及各類論文多篇。

  長安講壇 ——省社科聯大型公益講座_fororder_ffc5d305141d4ed08290263827ef6f18_副本

  史墻盤

  長安講壇 ——省社科聯大型公益講座_fororder_c6c21fc7c62ccb67ec61841c55c5cb00_img_629_567_270_240_副本

  何尊銘文。

  演講人:田旭東 時間:2017年10月13日 演講地點:西北大學賓館報告廳

  陜西省社科聯主辦的“長安講壇”是我省人文社科知識宣傳教育普及的一張亮麗名片,自2005年創辦以來,在全省各地累計舉辦講壇近千場,受眾達20多萬人,是我省社會科學知識的科普基地、人文素養的涵養高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陣地,曾被陜西省省委、省政府列為工作要點。講壇堅持以加強文化建設、提高人文素養為宗旨,以宣傳普及、文化惠民為目標,以匯聚百科、相容並蓄、雅俗共賞的風格,滿足廣大幹部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了更好地彰顯我省獨具特色的文化風貌,傳播陜西好聲音,堅定文化自信、自覺、自強,陜西省社科聯將遴選部分精品講座內容不定期更新,供大家學習交流。 

  西周——夏商周文明發展的最高峰 

  西周文明是我國古代早期國家夏商周時期文明發展的最高峰。所謂早期國家,是指一個國家從最初的聚落髮展到在廣大地域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專制帝國所經過的中間環節。其間,文化從起源到初步成型的成長過程,也體現了民族的形成過程。而中國的早期國家不僅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也孕育和塑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性格。

  從疆域來看,西周王朝通過“封藩建衛”,將其政治勢力擴展至各地,形成了東起海濱、西到甘肅、北達遼寧、南至長江以南地區的領土廣闊的早期國家;從人口來看,據《帝王世紀》記載,西周初年的人口數量約為一千三百多萬。作為政通人和的典範,西周王朝歷來備受推崇。孔子曾多次讚頌周朝制度及其創立者文王、武王,特別是讚頌周公。毫不誇張地講,整個儒家傳統是以傳承西周時期核心文獻為中心的。

  一、西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

  1.周族的興起和先周曆史

  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之前的歷史,一般被稱為“先周”。在先周曆史上,最為重要的4位人物是先祖后稷、公劉、古公亶父、文王。

  (1)后稷居邰

  周族是居於今陜甘黃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帶的古老部族,相傳因“姬水”而得姓為姬。周的始祖名棄,為有邰氏女姜嫄所生。《詩經·大雅·生民》記述了棄降生的神話傳説。姜嫄祈禱求子,因踩了巨大的腳印而懷孕,生下了棄。周族在姜嫄所生活的時期大約還處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但至棄所生活的時期時,已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階段,所以説棄是周族的始祖。

  由於居住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黃土地帶,經營農業是周人的傳統。《史記·周本紀》記載,棄從小就善於稼穡,培育了稷等農作物。相傳他在帝堯時代曾擔任農師,主管國家的農業,因業績卓著,在帝舜時代被封于邰,號為“后稷”。後來,后稷被人們作為農神來祀奉。

  位於武功縣的鄭家坡遺址,就是一處從新石器時期延續至西周時期的遺址,其中先周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出土和發現了17座房基、15個灰坑、3個窯穴、兩個陶窯和上百件陶器、石器、骨器、銅器。根據城垣壕溝、地貌特徵和出土文物分析,此遺址應為后稷部族封國有邰之城邑,出土文物也佐證了《詩經》《史記》等史料中相關記載的真實性。

  (2)公劉遷豳

  棄的四世孫公劉,率部族遷居於豳,即今天的旬邑、長武、彬縣一帶。《詩經·大雅·公劉》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的發展狀況。此時,周族的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發展,考古工作者在涇水中上游地區也發現了長武碾子坡等比較原始的先周文化遺存。

  (3)太王居岐

  公劉之後九世,周族傳至古公亶父。為了躲避戎狄族的侵擾,古公亶父率領族人從豳遷居到了岐山腳下的周原。由於這一帶土地肥沃、地勢平坦,非常適宜於發展農業生産,周人便在這裡定居了下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也發生了變化。《史記·周本紀》記載:“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這説明,周人的國家組織在這一時期已經産生。

  古公亶父在周族的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被後世尊為“太王”。在大約一百年的時間裏,周族歷經三代、迅速崛起。周原遺址的發掘和發現,證實了周原地區是周人的“岐周”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周原遺址在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建成周原博物館。由於這裡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周原地區還享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

  作為周族的重要發祥地和周人祭祀天地、祖宗、神祇的聖地,西周王朝曾多次在周原地區舉行祭祀活動和重大國事活動,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西周王朝滅亡之後,岐邑毀於兵火。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周原遺址可見有建築遺址、手工作坊遺址、墓葬、甲骨及青銅器窖藏等,是一處探索和研究西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最為重要的遺址。

  (4)文王治岐、遷都豐京

  古公亶父死後,其子季歷即位。這時,周族“臣服於商”,與商王朝的關係也是時好時壞。商朝末年,季歷被商王文丁軟禁絕食而死。其子昌繼位,是為周文王。根據歷史記載,周文王曾被商紂王囚禁羑裏,後又被放回。周文王在放歸後努力發展周族勢力,一方面修治內政,另一方面征服西北方向的遊牧部落方國。在周文王的帶領下,周人先後滅伐密須、黎、邘、崇等商朝的諸侯國,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對商王朝大有進逼之勢,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文王滅崇後,將國都從岐下遷到了豐,號稱“西伯”;並進一步向東發展,積極準備滅商。文王建豐京之年,就是西安地區建城之起始年。至西元前771年周幽王“身死國滅”,西周在豐鎬建都歷時約為280年。

  《國語》記載:“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就是説,周族從后稷創業開始至周武王繼位以前,先後有后稷、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渝、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及文王等15位先祖。《孟子》也説,舜與文王“世之相去千有餘歲”。

  2.周朝的建立

  (1)武王伐紂

  周文王在位五十餘年,尚未完成滅商大業便去世了。其子發繼位,是為周武王。周武王繼承周文王的遺志,發展周人勢力,將國都遷到灃河東岸,建立鎬京。武王九年,周大會諸侯于孟津,以圖取商而代之。這時的商朝內政一片混亂,商紂王沉湎于酒色,統治集團內部爭吵不休。貴族微子、箕子和王子比幹勸諫紂王,紂王不但不聽,反而殺掉比幹、囚禁箕子,致微子逃亡。周武王看到伐商的時機已經成熟,就聯合西方和西南方的庸、蜀、羌、髦、微、盧、彭、濮等與商為敵的部族,在甲子日與商紂王會戰于牧野。牧野之戰中,商軍全無鬥志、紛紛倒戈、迅速崩潰,商紂王戰敗自殺。至此,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2)周公東征

  在牧野之戰滅紂後,周武王很快返回鎬京。由於商朝殘余勢力在東方仍很強大,武王決定“以殷治殷”,封紂王之子武庚于商都,利用他統治商朝的遺民,並派出自己的三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住在商都附近監視武庚,被稱為“三監”。

  次年,周武王病死,其子成王繼位。因周成王年少,由周武王之弟周公攝政。周公名旦,亦稱叔旦,是周文王昌的第四子、周武王發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被稱為周公。周公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

  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不滿周公攝政,勾結武庚及商朝殘余勢力發動大規模叛亂。於是,周公率兵東征,經過三年征戰平定叛亂,殺掉武庚和管叔鮮,流放蔡叔度等人,又在洛水北岸修建東都洛邑,將這裡作為周朝控制東方的政治中心和軍事據點,並把殘余的商朝貴族遷至洛邑。周公東征後,周王朝才完全控制了黃河流域。經過向四方的不斷發展,周朝統治逐漸穩定下來。

  《論語》記載:“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周公不僅平定“三監”叛亂,還大行封建、營建東都,並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西周王朝由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文武周公”也是孔子最為推崇的人物。周公言論多見於《尚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周公廟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內涵豐富的先周至西周時期的重要遺址,是目前所知的最高等級的大型西周墓地。考古工作者在此發現了長達1500余米的西周城墻、近千座先周和西周時期不同等級的墓葬,特別是發現了7000多塊卜甲。這些卜甲的刻字內容非常豐富,有人名、地名、方國名、祭祀、戰爭、占夢、記時、月相等,其中涉及了周公、召公等重要的歷史人物。

  西周王朝的鼎盛時期是在西周前期,即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和周昭王時期。從西周中期的周穆王以降,西周王朝“王道衰微”,開始走下坡路。至周厲王時期,西周爆發了“國人暴動”,之後雖有“宣王中興”,仍未能挽救其走向末路的命運。西元前771年,犬戎攻打鎬京,周幽王被殺于驪山,周平王被迫“東遷于雒邑”。至此,西周王朝滅亡,東周時期開始。

  二、早期國家制度的完善

  1.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統治全國的一種方式,是西周時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西周曆史的顯著特點。滅商後,西周王朝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諸侯,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貴族到全國各地,代表周王室統治地方,建立諸侯國以拱衛王室,這就是分封制,也被稱為“封藩建衛”或“封建”。

  西周分封的諸侯,大致有王室子弟、異姓貴族、古代聖賢或帝王的後代等三類人群。這些諸侯國的關係有親有疏、地位有高有低、疆域有大有小、軍隊有多有少,表現了鮮明的等級附屬關係。根據歷史記載,周王室先後分封了很多諸侯國,其數量在不同的史書中有不同的記載,有的記載為四百,有的記載為八百之多。其中,比較重要的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等國。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最高統治者,而各級貴族都是周天子的臣子。周王室對諸侯國擁有一定的統治權力,諸侯國對周王室也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正是通過分封制的推行,周王室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緊緊控制了諸侯國,實現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西周王朝通過“封藩建衛”,將其政治勢力擴展至各地,形成了東起海濱、西到甘肅、北達遼寧、南至長江以南地區的中國早期國家,領土廣闊,綿延近三百年。

  2.宗法制

  宗法制,確立於夏朝,發展于商朝,完備于周朝。中國古代早期國家,是從原始社會發展而來的。在原始社會裏,血緣關係是最基本的社會關係。而以父權為主的父系家長制血緣組織,就是宗法制的淵源。這一組織形式在國家形成之後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由此形成了中國早期國家以宗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對此後中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産生了重要影響。宗法制是西周王朝的又一項重要政治制度,並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按照西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宗族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為天下的大宗。除嫡長子外,周天子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於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自己的封國內卻是大宗。諸侯的其他兒子又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亦是如此。所以説,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和其他政治特權。後來,各個王朝的統治者對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步建立了由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組成的宗法制度體系。

  3.雍容華貴的禮樂文明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徵。西周王朝通過制禮作樂,利用禮教與樂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樂制度,以維護封建等級秩序。禮樂文明對歷代王朝的發展同樣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禮,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祭祀活動。禮制自夏朝建立,經商朝發展,在西周時期得到完善,確立了“親親”“尊尊”“長長”的基本秩序以及“男女有別”“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基本原則,形成了“為國以禮”的治國理念。這些精神和原則,是西周王朝整個國家政權的基礎,各項規章制度均通過禮制得以貫徹。

  狹義的禮樂文明,也指“周公之典”。《尚書》曰:“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在總結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礎上,周公制定了等級嚴密的禮樂制度,形成了等級社會的倫理規範,以此維護貴族等級秩序,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團結,從而實現更為有效的封建統治。

  周禮的種類繁多,主要有五禮。即吉——祭祀之禮、兇——喪葬災變之禮、軍——與軍事征戰有密切關係的禮儀、賓——天子與諸侯之間的禮儀、嘉——喜慶歡會活動的禮儀。周禮不僅涉及冠、婚、喪、祭、朝、聘、鄉、射及職官制度等方面的諸多禮儀、禮制和禮義,還包括與之配合的各種音樂使用標準。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不僅禮儀有別,所用音樂也有嚴格的規定。在大型祭祀活動、征戰前的誓師活動和凱旋獻捷的慶賞活動中,都配有一定的舞樂;在朝聘和宴飲時,也要吟詩頌歌。如在周武王伐紂歸來的大型祭祀和獻捷儀式上,人們要演奏名為《大武》《萬》《崇禹生開》的樂曲。

  為了維護和推行禮樂制度,西周王朝還設立了由“大司樂”總管的音樂機構,對年齡在13歲至20歲之間的貴族子弟進行系統的音樂教育。在周禮中,禮與樂雖然功能各有不同,但二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制度。西周王朝之所以延續270多年,從一定意義上説,就得益於禮樂制度。

  西周王朝的禮樂制度,為秦漢帝國建立大一統的華夏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兩千多年來,禮樂教化的思想成為儒家思想不斷發展的根本支撐,在人們修身治國、構建融洽的社會關係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理論基礎和價值標準,成為中華文明區別於其他古老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西周曆史文化遺存及其保護利用

  1.青銅器的珍貴价值

  (1)青銅器銘文與西周史事

  利簋,是武王伐紂的見證。這一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于1976年在臨潼出土。簋腹內底鑄有銘文4行、32字,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考古專家對利簋出土炭樣做了測年,使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武王徵商”戰役有了一個絕對年代,並結合天文記載等資料,計算出了武王伐紂的時間在西元前1046年1月20日。

  何尊是周公營建洛邑的見證。這是西週一位何姓貴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在陳倉出土。其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記述了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東都之事,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史墻盤和逨盤是西周王朝世系的見證。一直以來,學者對《史記·周本紀》中的周王名稱和順序都有所懷疑。1976年在扶風出土的史墻盤,以及2003年在眉縣出土的逨盤,恰恰記載了歷代周王的名號。史墻盤,現藏周原博物館,為周共王時期一位名叫墻的人為紀念其先祖而做,其內底鑄有銘文18行、284字。這篇銘文在前半部分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等諸王的重要政績,後半部分記述墻所屬的微氏家族的家史。

  逨盤,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館。逨盤銘文記述了從西周文王至宣王時代逨這個人各代先祖的歷史,歷數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的功績,如同一部西周斷代史和家族史,是一篇記載歷代周王名號最多的銘文。逨盤銘文印證了《史記·周本紀》的相關記載,與殷墟卜辭印證《殷本紀》的商王世系有著同樣重大的學術意義。這兩篇銘文均是迄今發現的青銅器長篇銘文之一,它們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成為研究西周曆史的重要史料。

  此外,西周青銅器銘文還記載了涉及西周各項制度的內容,包括軍事制度、冊命制度、土地轉讓制度、司法制度等方面,可作研究的內容極其豐富。

  (2)青銅器與禮樂文明

  藏禮于器,是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主要特點。中國古代青銅器以禮器和樂器為主。其中,青銅禮器包括鼎、簋、爵、角、觚、觶、斝、尊、壺、卣、方彝、觥、鐘、鐃、鼓、鉦、磬等種類。按照禮制的要求,一些用於祭祀、宴飲和陪葬的青銅器,具有確立主人身份地位、顯示尊卑關係、表達虔誠和敬畏、象徵使用者權力和地位等作用,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

  以鼎和簋為例,其使用規格為:天子用九鼎、七簋,諸侯用七鼎、五簋,卿大夫用五鼎、三簋,士用三鼎、一簋。鼎和簋的規格不能亂用,不得超越自身的身份地位,否則就是僭越。因此,九鼎一直被視為王權的象徵。傳説九鼎為夏啟所鑄。“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亡之後,鼎遷于周。後人也將建立政權稱為“定鼎”,將爭奪政權稱為“問鼎”。

  2.關於西周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幾點思考

  (1)周原遺址:我們應積極配合專業單位對周原遺址展開聚落結構考古調查。應採用“聚落結構”調查的新方法,判斷周原遺址範圍內商周時期聚落的性質,厘清聚落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建立周原遺址的時空框架,探明周原遺址不同時期的佈局特徵和周原“聚邑成都”的聚落基本面貌,推動“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的建設。

  (2)周公廟遺址:截至目前,周公廟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還在繼續,預計還會帶給我們更重要的發現和成果。建議加大經費投入,促進科學研究、環境治理等工作,努力實現完整保護和科學展示。建議將周公廟遺址、周原遺址景點與西安市、法門寺等地的交通線路對接,統籌和改善陜西文物景區交通設施和路網結構,開發旅遊線路。建議開展“公眾考古”等活動,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遺址保護和利用工作。

  (3)豐鎬遺址:灃西著名的H18發掘,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武王伐紂年代的推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從考古學上劃分商周界限提供了理想的地層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先周文化與西周文化的考古學研究為基礎,通過灃西H18的發現與測年等重要工作,為商周分界確定了年代範圍,綜合金文歷日研究和天文推算,選定西元前1046年為武王克商之年,這是商、周時期的關鍵分界。此外,總面積約為5平方公里的鎬京位於灃河東岸,已發現有數百座西周墓葬和車馬坑,但其範圍和總體佈局仍不明晰,有待進一步研究與發現。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