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春走基層】200多名!山西偏關有個“大學生村”
黃河新聞網忻州訊(記者/李一舟)“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小山村,從建國至今,全村共考取本科生156人,專科生68人,出了200多名大學生。”春節期間,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莊楊家嶺村引起眾多媒體關注。
“這些靠知識改變了命運的農家娃,在黨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的就有114人。甚至當年,有的農戶家裏的孩子,全部憑藉上學走出了大山。
楊家嶺村位於晉西北黃河邊上,緊鄰國道,地勢由高而低,境內溝壑縱橫,缺地少水、地瘠民貧,自然條件落後,距離“三關首禦”的偏頭關約10華里,全村現有350戶、714口人,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
石碹、土夯的窯洞,錯落點綴在黃土坡上,土路、土墻、土丘,幾乎難覓磚瓦房,村民衣著樸素,甚至稍顯落後。
黃河新聞網記者在該村採訪時了解到,在這個714口人的村子裏,村民靠天吃飯,經濟水準低,跳出農門、靠知識改變命運,是這裡孩子們的惟一齣路。
在楊家嶺村擔任過20多年支書的胡榮後老人,是村裏走出的幾代大學生的見證者。
老人説,多年來,歷屆楊家嶺村兩委非常重視教育,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增修村裏校舍,新修小學,為村裏任職的教師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對在全鄉學期考試名列前茅的教師給予獎勵等政策,使村裏的教學品質穩步提升。因為辦學有方,上世紀70年代中期村裏還一度辦過初中,聲名遠播。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楊家嶺村考上大學的農家子弟,每年開始成倍增加。在村裏,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村民都會引以為榜樣,學生引以為楷模,在重學、向學、尊學、重教之風的感召下,家家戶戶比的不是吃穿,而是看看誰家的孩子能考上大學,因為這不僅是家庭的榮耀,更是孩子擺脫貧窮的唯一齣路。
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這些讓許多學生家長羨慕的大學,在楊家嶺村,卻是村民們聊天時經常提到的名字,因為有許多村民的孩子,就在這些大學讀書。
不但如此,這些考上名校的孩子,時刻謹記祖訓,不忘初心,用他們的堅毅,克服著種種困難,憑藉認真努力,還能領取到數額不斐的獎學金,刻苦程度和精益求精的品質,在學校裏也是口口相傳。
現任忻州市財政局副局長的胡高裕告訴記者,貧窮是村裏的共性,但大人們篤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真理,在農閒之時打短工、下煤礦、掏鐵石、挖硫礦,自已再辛勞、再苦重,也要掙錢供養子女上學,無怨無悔。
胡高裕有些傷感地説,因為家裏太苦,自已也是打小早早就規劃好了出路,學習墻圍畫、刻印章,學做木工、泥瓦活……,以至於初中畢業後考上了原忻州地區一所中專學校,就是為了能夠早早就業,吃上公家飯,減輕家裏的負擔。
他甚至清清楚楚記得,當看見家裏實在清苦、有懈怠棄學的念頭時,父親對他説過的一句話,“只要書房裏一天要你,你就要念一天書,達(音)供你。”這樣的愛心支撐對胡高裕的影響非常大,以至於成家後,他對子女的教育也是格外地重視。雖然憑藉後天的努力,自已在工作崗位上非常得心應手,但貧窮帶來的陰影與鐵定的用心打拼卻不無關聯。
在楊家嶺村擔任過20多年支書的胡榮後老人認為,這要歸功於幾輩村民的辛勞付出和任勞任怨給孩子們帶出的榜樣的力量。
他告訴記者,村裏有句老話説,“楊家嶺的娃,看不見達(音)和媽”,當記者表示疑惑時,老人解釋説,“家裏的大人早出晚歸,大清早出門下地幹農活兒,天黑回家時,娃娃們又早早上了床,孩子們睡前、醒來,兩頭看不見自已的爹娘。”
老人欣慰地説,民風淳厚是村裏的特點。在楊家嶺生活,基本上聽不到鄰裡之間吵架的不和諧聲音,婆媳和睦,鄰裡和諧,村裏風清氣正,村民家風正派。
資料顯示,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楊家嶺村幾乎每年有考取大中專學校者,一個村考取人數競超過全縣半數鄉鎮。而且,楊家嶺考出的學子中,當下既有大學校長、大學教授,也有處長、局長;既有行政機關公務員,也有事業單位醫生教師;既有國企高管,也有自己創業的公司老闆;在鄉的,也多有企業老總、門店老闆,能人數不勝數。
“一個偏僻山村,從建國之初至今,竟然出了200多名大學生,無論如何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不説在忻州全市,即便在山西乃至全國,也並不多見。”
在基層扶貧一年、曾在楊家嶺調研的忻州市五台山雜誌社副總編、忻州市影視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梁生智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