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近日,在大同市天鎮縣米薪關鎮的白家煙村,連片種植的馬鈴薯鋪滿了坡梁。白家煙村村民郝亮在自家地裏給馬鈴薯除草。他看著一大片長勢喜人的馬鈴薯收穫在即,高興地説:“山藥是我們家的主要收入,家裏年年都種,去年市場行情不好,沒能賣上好價錢,一年下來就收入1萬來塊錢,今年我又種了50多畝,面積比去年翻了一倍,希望能把去年的損失賺回來。”
大同市白家煙村是個貧困村,全村耕地都是旱地,這裡特別適合馬鈴薯種植,出産的馬鈴薯品質優、口味好,聲名遠播。但長期以來,市場風險和産量一直制約著該産業的發展,天鎮縣幫扶工作隊了解情況後,專門拿出9萬元,幫助村民引入馬鈴薯新品種和相關種植技術,增産增效,同時計劃協調新建馬鈴薯加工廠,對馬鈴薯進行深加工,延長産業鏈。村民黃治説:“扶貧工作隊為了讓我們種山藥有信心,每斤籽種補貼我們一塊錢,讓我們引入新品種。原來我們種的是當地的籽種,每畝平均下來都不到兩千斤,今年引進的這個新品種一畝能上4000斤,就是種子貴,老百姓買不起,現在有了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今年我也領到了3000塊的籽種補貼錢,種了30畝山藥新品種,年景好的話怎麼也能賣個五六萬,比種玉米強多了。聽説村裏的馬鈴薯加工廠年底也能用了,如果馬鈴薯市場行情低,我們也不怕,加工成粉面也比種其他作物收入高。”
白家煙村村委會主任郝建國介紹説,白家煙村每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有900多畝,家家都種馬鈴薯,是村裏的支柱産業。但馬鈴薯受市場波動大,個小的又無人問津,遇到年景不好時,老百姓成本都收不回。為了給貧困戶種馬鈴薯吃上“定心丸”,做大做強這一優勢産業,讓老百姓旱澇保豐收,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白家煙村對種植的馬鈴薯品種進行了改良,並且多方湊集資金,投資50多萬元新建了一條馬鈴薯深加工生産線。目前白家煙廠房地基已經建起來了,年底老百姓肯定能受益。(文 淩峰 編輯 梁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