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臨汾永和:緊抓“紅黃綠”旅遊發展 深入推進脫貧致富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9-14 17:59:02

  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陳佳):臨汾市永和縣地處呂梁山脈南端,黃河中游晉陜大峽谷東岸,是革命老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下轄2鎮5鄉,79個行政村,309個自然村。在2014年通高速公路之前,封閉貧窮、偏遠落後是永和的代名詞,自卑陰影始終籠罩著永和人民。

【CRI看山西-列表】【ChinaNews帶圖列表】【三晉大地-臨汾】【首頁標題】“紅黃綠”旅遊格局加快臨汾永和脫貧致富步伐 【內容頁標題】臨汾永和:緊抓“紅黃綠”旅遊發展 深入推進脫貧致富

美麗乾坤灣之仙人灣  攝影 蘇航

  永和縣沒有工業污染,卻有極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山山盡禿頭,洪水遍地流,土地衝成溝,畝産一二斗”就是這個深度貧困縣過去的真實寫照。而改寫過往貧困的歷史,實現脫貧致富,依然要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9月13日,“壯美黃河”——第十三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採訪團來到臨汾永和,參訪見證這個貧困縣的脫貧致富歷程,媒體採訪團先後參觀了永和東征紀念館、乾坤灣、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等旅遊景點。

  近年來,永和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紅黃綠”旅遊戰略,逐漸形成了以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為重點的紅色文化旅遊、以黃河乾坤灣為重點的黃河風情旅遊、以綠色産品採摘為主的綠色生態旅遊的格局。

【CRI看山西-列表】【ChinaNews帶圖列表】【三晉大地-臨汾】【首頁標題】“紅黃綠”旅遊格局加快臨汾永和脫貧致富步伐 【內容頁標題】臨汾永和:緊抓“紅黃綠”旅遊發展 深入推進脫貧致富

永和東征紀念館  攝影 蘇航

  “紅色”旅遊:建設東征紅色文化體驗區

  永和歷史文化悠久,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西漢置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永和境內具有豐富的文物資源,有芝河兩岸的舊石器遺址,羅倉、下退乾等地的新石器遺址,商周墓葬遺址,漢代城堡遺址,並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永和紅色文化厚重,在永和這片熱土上,傳頌著東征紅軍許多可歌可泣的事件。

  永和縣建設了以紅軍東征紀念館為核心的東征紅色文化體驗區。東征紀念館位於永和縣西南距縣城35公里的閣底鄉東征村,現佔地面積為6720㎡,展廳面積為1020㎡。紀念館珍藏著大量的歷史文物,陳列了東征期間紅色革命文物、像章、題詞及紅軍東征研究書籍資料等共計1500余件,展出了“戰略抉擇、轉戰永和、戰略要地、逼蔣抗日、決策回師、東征精神”六個版塊的圖片文字,是山西省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山西省黨史教育基地、臨汾市廉政教育基地。2015年紀念館被列為山西省紅色旅遊線路之一。

【CRI看山西-列表】【ChinaNews帶圖列表】【三晉大地-臨汾】【首頁標題】“紅黃綠”旅遊格局加快臨汾永和脫貧致富步伐 【內容頁標題】臨汾永和:緊抓“紅黃綠”旅遊發展 深入推進脫貧致富

乾坤灣美景  攝影 蘇航

  “黃色”旅遊:打造百里乾坤灣旅遊經濟園區

  黃河流經永和68公里,自北而南形成英雄灣、永和關灣、郭家山灣、河澮裏灣、白家山灣、仙人灣和于家嘴灣七個大灣,統稱為黃河“乾坤灣”。這裡山抱著河、河繞著山、山河相映,宛然一幅山水和諧共生的立體“太極圖”。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從2010年開始建設,投資3300萬元,佔地面積2.4萬平方米,包括地質博物館主體、公園景區建設、博物館布展三項工程。

【CRI看山西-列表】【ChinaNews帶圖列表】【三晉大地-臨汾】【首頁標題】“紅黃綠”旅遊格局加快臨汾永和脫貧致富步伐 【內容頁標題】臨汾永和:緊抓“紅黃綠”旅遊發展 深入推進脫貧致富

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內的黃河宣言臺  攝影 蘇航

  永和縣規劃了“百里乾坤灣旅遊經濟園區”。園區內已完成了紅軍井二期、紅軍寨、步行道等景點建設;完成了閣底至乾坤灣12公里、乾坤灣至於家咀7公里的旅遊公路改造;正在實施交口至閣底13公里旅遊路升級、陰德河旅遊路9.4公里和奇奇裏旅遊路7.3公里建設。園區還完成了石質山地造林2000畝、景區綠化5萬立方米、通道綠化13公里,實施了乾坤灣景區安全飲水等配套工程,景區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

  同時,永和縣加大對乾坤灣的宣傳推薦力度,舉辦了“‘天下永和、大美乾坤’中外百名攝影家看永和”和“天下永和·大美乾坤”全國攝影大賽等活動。關於乾坤灣的100余幅攝影作品參加了第十五屆平遙攝影展。中國攝影家協會、山西省作家協會都把乾坤灣確定為創作基地。

【CRI看山西-列表】【ChinaNews帶圖列表】【三晉大地-臨汾】【首頁標題】“紅黃綠”旅遊格局加快臨汾永和脫貧致富步伐 【內容頁標題】臨汾永和:緊抓“紅黃綠”旅遊發展 深入推進脫貧致富

採訪團參訪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  攝影 蘇航

  此外,永和縣通過旅遊線路對接等方式積極參與“黃河幾字灣”區域合作,知名度進一步提升,遊客逐年增多。2016年永和乾坤灣景區遊客接待量為12.5萬人次,2017年遊客接待量為15.3萬人次。

   “綠色”旅遊:舉辦特色農産品採摘節

  近年來,永和縣致力於生態建設,狠抓森林綠化,發展生態林76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8.4%,林木覆蓋率達到37%。永和縣沒有霧霾和沙暴,是一個山清水碧的天然氧吧。

  得益於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區域小氣候,永和盛産的紅棗、核桃、蘋果、絨山羊、小雜糧、蓖麻、酸棗、野生中藥材等特色産品,品質上乘,聞名遐邇。永和縣有20萬畝紅棗樹,年産2400萬斤;18萬畝核桃,年産820萬斤;18萬畝槐花,年産2500萬公斤;4萬畝蘋果,年産480萬斤。

  永和縣依託境內生態環境良好、農産品綠色無污染的先天優勢,充分利用境內18萬畝野生槐花資源和20萬畝紅棗樹資源,大力發展槐花和紅棗特色産業,已成功舉辦兩屆“五月槐花節”和“紅棗採摘節”,帶動特色旅遊、傳統農業産業等健康發展。

【CRI看山西-列表】【ChinaNews帶圖列表】【三晉大地-臨汾】【首頁標題】“紅黃綠”旅遊格局加快臨汾永和脫貧致富步伐 【內容頁標題】臨汾永和:緊抓“紅黃綠”旅遊發展 深入推進脫貧致富

採訪團參訪永和東征紀念館  攝影 蘇航

  永和縣委書記加天山介紹説,除“紅黃綠”旅遊戰略外,乘著全國發展利用清潔能源的東風,永和縣依靠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發展銷氣産業,拉動經濟發展。永和縣天然氣已探明儲量約為1124億立方米,可開採量為500億立方米—800億立方米。2017年永和縣銷氣量為8.9億立方米,貢獻稅收14850萬元,佔財政總收入的62.9%。

  據了解,截至2017年底,永和縣累計完成脫貧摘帽28村、11074人;2018年計劃完成25個貧困村摘帽,1633戶、4243人脫貧的任務;2019年計劃全縣脫貧摘帽。

  永和縣依託“紅黃綠”旅遊格局推進脫貧攻堅成效顯著,永和人民也在增收致富、脫貧奔小康的路上昂首向前進。如今的永和,是瞻仰紅色文化、飽覽黃河風情、品嘗綠色食品、實現回歸自然的好去處。

  

編輯:路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