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同市雲州區:吹響決勝全面脫貧攻堅衝鋒號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9-20 18:01:08

  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大同市雲州區位於大同市東郊,屬國家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貧困區,是今年山西省計劃退出的26個貧困縣區、大同市計劃退出的3個貧困縣區之一。雲州區下轄10個鄉鎮175個行政村,總人口19.2萬,其中農業人口14萬。幾年來,在全區幹部群眾的努力拼搏下,雲州區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全區貧困村由80個降至46個,貧困人口由39011人降至1757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6%。

  “2018年底46個貧困村退出、1.75萬貧困人口脫貧,徹底摘掉‘窮帽子’。”這是雲州區委、區政府向全區人民立下的“軍令狀”。為了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今年以來,大同市雲州區全區幹部群眾多措並舉、凝心聚力、眾志成城、攻堅克難,堅決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和決勝戰。

  發展優勢特色産業 照亮農民脫貧致富路

  大同市雲州區有600年的黃花種植史。雲州區由於火山噴發後的富硒土壤條件,所産黃花無公害、無污染,多次在農博會上獲金獎。2011年以來,該區在科學分析研判經濟效益、市場前景等因素的基礎上,把做大做強黃花産業確立為“一縣一業”的主導産業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産業,配套出臺了土地流轉、資金扶持、技術服務、招商引資等一系列扶持黃花産業發展的措施。目前,雲州區黃花總面積達到15萬畝,盛産期的黃花5萬畝,總産值達5億元,農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每人種植黃花1畝以上。貧困戶通過自己種植黃花獲得收益、土地流轉掙租金、在合作社打工掙薪金,收入水準不斷提高,脫貧致富步伐不斷加快。今年,總投資1.5億元的大同冰山黃花菜真空冷凍乾燥項目開工建設。“大同黃花”已成為雲州區的響亮名片和全區農民打開致富大門的“金鑰匙”。

【CRI看山西-列表】【三晉大地-大同】大同市雲州區:吹響決勝全面脫貧攻堅衝鋒號

大同市雲州區黃花種植基地  攝影 魏軍

  在大力發展黃花産業的同時,雲州區充分利用黃花、火山、生態三大品牌和區位、交通優勢,依託大同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大同西坪國家沙漠公園、大同桑幹河國家濕地公園“三大國家公園”,以及昊天古寺、李殿林舊居、呂家大院、白登之戰遺址、聚樂古堡等自然人文古跡,加快建設黃花採摘觀光園區,配套興建道路、農家樂,綠化村莊,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産業,為貧困戶增加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目前,雲州區區正在舉辦首屆“大同黃花”豐收活動月,進一步打響“大同黃花”品牌,做大做強黃花産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與此同時,雲州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業為主、多元發展”的産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蛋雞養殖、都市農業、特色小雜糧、杏果經濟林、中藥材等多種特色産業。目前,全區現代化養雞規模達到200萬隻,富硒雜糧8萬畝,經濟林7萬畝,都市蔬菜6萬畝,中藥材2萬畝,形成了黃花為主、多業發展、勢頭強勁、後發趕超的良好態勢,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産業基礎。今年,雲州區種植萬壽菊、葵花、油菜籽等景觀農作物2.5萬畝,其中,1524戶貧困戶種植檳果、杏樹等經濟林12864畝。貧困戶的“造血”功能不斷提高。

【CRI看山西-列表】【三晉大地-大同】大同市雲州區:吹響決勝全面脫貧攻堅衝鋒號

大同市雲州區經濟林種植基地,農民在採摘果子 攝影 魏軍

  創新生態建設模式 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

  多年來,大同市雲州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理念,咬定綠化不放鬆。目前,全區林地面積發展到10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4.8%。在全力推進生態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的同時,該區堅持在“一個戰場”上同時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兩個攻堅戰”,創新林業發展模式,探索出了“三金”扶貧、經濟林託管扶貧、龍頭企業扶貧、園區扶貧等模式,推動林業發展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帶動農民加快脫貧致富。

  “三金”扶貧即“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林業發展模式。為激發貧困戶參與造林的積極性,雲州區創新造林模式,由政府主導、能人大戶牽頭、貧困戶參與,組建造林專業合作社,使植樹造林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産業。目前,全區共組建造林專業合作社75個,總人數1564人,其中貧困戶1336人,佔比80%。2017年,有33個合作社通過公開招標造林2.6萬畝,帶動1404人脫貧。山西新星項目管理公司以每畝100元的價格流轉聚樂鄉上羊落村1373畝退耕地,建設高標準經濟林採摘園,其中的80元用於農戶分紅,20元留歸集體,期限為30年,全村30戶70口人一次性實現脫貧,村集體經濟也實現了“破零”。同時,該企業把流轉的林地交給林業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栽植經濟林産生效益後,將利潤的20%返還給林業專業合作社和退耕農戶。農民既可獲得到林地流轉收入,又可在合作社打工獲得勞務收入,將來還可以從盈利中獲得分紅,以“租金+股金+薪金”的方式加快脫貧致富。

  龍頭企業扶貧模式是山西菲尼克斯酒業有限責任公司採用的。該公司主要從事葡萄種植及葡萄酒生産、銷售等業務,以每畝每年300元的價格流轉周邊農戶土地1000畝,流轉年限為30年,一次性付給農民8年的租金,其餘租金8年後全部付清,涉及貧困戶50戶,流轉出土地的農民可優先在葡萄園內務工勞動,酒廠正式投産後還可以到酒廠打工。同時,該企業把附近村莊的土地納入葡萄原料生産基地,把基地辦成葡萄和葡萄酒品嘗、觀光、旅遊、採摘園區,實現企業與貧困戶雙贏。

  經濟林託管扶貧模式在大同火山群中的聚樂鄉西閣老山村和周士莊鎮實行。該村利用區國營苗圃的技術、管理經驗,退耕土地870畝,全部栽种經濟林,涉及貧困人口40戶108人。從栽種到管理,由區苗圃負責託管3年,區國營苗圃負責日常技術培訓和銷路拓展,經濟林挂果有了收益時,交還村民自己經營。周士莊鎮也集中連片栽植檳果和西梅李等經濟林2000畝,由扶貧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挂果後交給貧困戶自己經營。

  園區扶貧模式是通過整合涉農項目和資金,擴大招商引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戶參與等方式和渠道投入園區建設,解決林業生態建設週期長、經濟效益低、農民群眾在短期內難以見到實惠的問題。同時,該模式調整優化林業結構,紮實推進具有地方色彩的檳果、葡萄、油用牡丹、枸杞等經濟林産業,延伸林産業鏈條,讓農民參與到經濟林産業中,加快增收致富。目前,雲州區已建成大同火山群特色經濟林採摘園區、菲尼克斯葡萄種植園區、瓜園鄉中藥材産業園區、採涼山經濟林、桑幹河萬壽菊種植園區等規模化、現代化特色産業園區,有效帶動了林業産業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

  此外,雲州區探索建立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運行機制,鼓勵和支持農戶以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財政補助資金投入相關産業,形成資産等量化入股造林合作社,實現貧困戶由合作社帶動脫貧向入股參與經營增收轉變。近年來,該區共有17014人次因生態建設、管護和有關政策受益。

  大力推進易地移民搬遷 讓貧困戶挪窮窩拔窮根

  為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雲州區區緊抓政策機遇,有序推進以易地扶貧移民搬遷為主的安居富民工程,並把易地移民搬遷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科學謀劃,選擇交通便捷、環境條件相對較好的安置點,引導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搬遷對象就近集中安置,努力打造美麗宜居鄉村。雲州區制定了科學的實施方案和詳細的“時間表”“路線圖”,層層落實責任,向群眾宣傳政策,公開搬遷對象、補助標準、工作流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雲州區不僅著眼于解決農民群眾安居問題,而且把富民作為重要內容,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黃花、中藥材、經濟林、蔬菜種植、牛羊養殖等穩定的特色後續産業,加快脫貧致富;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將搬遷後形成的“空殼村”和閒置的土地重新開發利用,搞綠化,搞旅遊,吸納村民就業,讓“死地”變成“活錢”,讓貧困戶搬得下、穩得住,走上脫貧致富的“星光大道”。近三年來,雲州區已實施了12420人的易地扶貧移民搬遷工程,改造危房5693戶,整體搬遷12個村,新建中心村5個,2016年搬遷的4560人已全部入住。目前,9個集中安置點的工程正在緊張推進中。

  精準實施鄉村提質 全力建設美麗家園

  今年以來,雲州區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夯實工作責任,廣泛宣傳動員,外出學習經驗,確立了55個環境提質重點示範村,加大財政資金投入,開展以“四清四化”(“四清”即清垃圾、清雜物、清路障、清違章建築和危房,“四化”即綠化、凈化、美化、亮化)為主的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各鄉鎮在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精準施策,打造了一批環境整治示範村。工作中,區鄉村三級上下聯動,相關積極部門配合,通過打造示範村,以點帶面,帶動整體提升。同時,雲州區充分調動和激發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共同建設美麗新家園。截至6月底,共投入勞力7萬人次,出動大小型機械4.5萬台次,清除垃圾500多萬方,多年來遺留的衛生死角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整治,鄉村“臟、亂、差”現狀得到根本改善,大部分村莊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生活環境正在逐步形成。                   

  此外,雲州區不斷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000萬元全面解決貧困村飲水安全問題,對20個飲用水量不足、保證率不高的貧困村進行飲水工程鞏固提升;投資2447萬元實施4個線路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新建及改造線路55.06公里;推動農村網絡建設,實現所有貧困村通互聯網,聯通光纖在貧困村的覆蓋率達到90%;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公共服務中心建設,鄉鎮服務站覆蓋率達到100%,村級網點覆蓋率達到60%以上。同時,雲州區不斷強化民生保障,認真落實山西省醫保“136”工程、醫療救助、教育扶貧和低保、“五保”等扶貧政策。

  真抓實幹轉作風 開創發展新局面

  幾年來,雲州區一直把脫貧攻堅作為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成立了由區委書記任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組,25名區縣處級領導幹部分組包聯10個鄉鎮,且每人聯繫1個脫貧村。區與鄉、鄉與村層層簽訂了責任狀,建立了旬督查、月彙報、半年小結、年底交賬制度。各級領導幹部不休雙休日,放棄節假日,將調整産業結構、推動脫貧增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維護農村安全穩定作為主要任務,切實掌握農村實情、解放農民思想、找準調産方向,著力破解生産方式落後、效益不高,農民收入增長乏力、不可持續等難題瓶頸。

  在幾年來的脫貧攻堅戰役中,雲州區各級包村幹部、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從機關奔赴貧困村莊、廣闊田野,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身土、 兩腳泥,把幫扶對象的情況吃透、摸清,找準致貧返貧的原因。雲州區積極宣傳發展黃花産業的優惠政策,和農民一起細算種植黃花和傳統農作物的比較效益,增強農民種植黃花的積極性、自覺性,並積極參與黃花種植、田間管理、採摘、晾曬、銷售等工作,幫助貧困群眾解決生産生活中的各類困難和問題,與貧困戶共同想辦法、做打算、謀出路,拓寬貧困群眾致富門路。通過下鄉駐村,廣大幹部既幫助老百姓解決了實際困難和問題,縮短了與老百姓的距離,增進了相互的感情,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切實做到了訪民情、聽民意、幫民困、受民教、轉作風,增強了幹事創業的主動性、積極性,主動作為、敢於擔當、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目前,全區仍有79支駐村工作隊、150多名隊員和80多第一書記奮戰在扶貧工作一線。

  此外,雲州區大力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吸引高校畢業生、外出務工返鄉人員、退休幹部、復轉軍人、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黨員幹部到村任職。在2017年的農村“兩委”換屆中,通過前期分析研判、吸引在外人才回歸、嚴格人選把關、加強組織保障四大舉措,178名在外人才進入“兩委”班子,其中擔任村支部書記26名,全區農村“兩委”班子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一批政治上堅定、肯幹事、能幹事的年輕優秀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活力。同時,雲州區深入推進“三基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積極發揮“三支隊伍”作用,建立了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長效機制,重點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因村精準派出第一書記;加大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全區175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新農民夜校,積極引導各類農村實用人才帶頭發展特色産業,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帶領貧困戶脫貧增收,全區各類農村實用人才領辦黃花、綠豆、養殖、造林等專業合作社150多家,吸收帶動9000多人脫貧致富。

  路在腳下,希望在前。如今,雲州區曾經的窮鄉僻壤換上了新顏,貧困的家庭傳出了歡聲笑語。大同市雲州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文娟表示,“目前,大同市雲州區已吹響了脫貧攻堅戰莊嚴的衝鋒號,全區上下眾志成城,苦幹實幹,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的狀態,以堅定的信心、精準的舉措和務實的作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正在用實際行動書寫一份莊嚴的歷史答卷。”(供稿 大同市雲州區區委宣傳部 編輯 梁學武)

編輯:路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