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遇到轟動事件 台灣沒有How的新聞
編輯: 李思媛 | 時間: 2014-10-15 11:05:16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台灣中時電子版15日發表評論説,台灣媒體遇到轟動新聞,內容總是遵循一定模式:情殺案─幼教女老師為臺大高材生刺殺,就是挖當事人隱私,越挖越膻腥,等到另一個大新聞出現才罷手;台北捷運殺人,就是找出兇嫌的父母,一定要讓大眾看到這對父母跪下道歉才甘心。
文章説,新聞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最基本的新聞元素中有5W(Who,When,Where,What,Why),1H(How),就是給新聞記者的一個準則,讓閱聽人清楚看出新聞脈絡,進而能夠尋求解決之道,促進社會和諧。
因此這些新聞發生時,記者應該擴展報導角度,尤其報導How很重要,How是指提供解決方案,例如台北街頭情殺案,關涉年輕人的兩性關係,行兇者的性格背景,因此不應只報導其私人恩怨,而是放大時空,年輕人如何有正確的兩性觀,遇到挫折如何自處,如何結束感情。
很多高中及大學都有生命教育課程,尤其關於愛情,從傳統到現代的哲人之文章,也有實做練習,互動環節等,記者可以訪問這些學校的生命課程內容,表揚做得好的學校,讓他們舉出例子,具體可幫助學生之處。
近年來,台灣各種思潮風起雲湧,勇於追尋新科技,又因地處小島,人心容易震蕩焦慮,特別需要安身立命的信仰及價值觀,媒體應該引導讀者建立價值觀,增強信仰。
例如汕頭大學出版的《全人生命教育讀本》,強調年輕人如何培養獨立精神、自由之思想,另有一篇專章《生活智慧篇》,有“你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人”、“愛上不完美的自己”,都是針對易受挫折的年輕人設計,另外有一篇談“愛情”甚至舉出柏拉圖與蘇格拉底的互動環節來闡述愛是“包容”、“自足”,而不是“慾望”與“強迫”。
同樣地,高雄氣爆事件,如果媒體只報導死傷,連續數天都是號啕大哭,滿目瘡痍,觀眾看到麻木,反而失去同理心,媒體應該更關心,誰應負責,石化專業區如何發展,政府如何加強防災救災體系,使城市可以避災、減災,人民可以安居樂業。這些都需要長期追蹤,而不是只採訪新聞熱點。
又如每次災難,總有人生還,有人死亡,記者可以花些時間,去報導為什麼有人可以生還,在危難時應如何自保,每人都希望趨吉避兇,讀了後下次真能化險為夷,記者才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