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頤:王朝的面子

1881年開平礦務局修建的中國第一條準軌鐵路--唐胥鐵路通車後,清直隸總督李鴻章率幕僚乘車視察。

 

 

洋務運動是清廷學習西方器物以圖自強的一場自救運動,但是清政府有心理障礙,覺得夷狄的東西我們不能用。

 

李鴻章1872年第一次正式提出來,跟恭親王説要修鐵路,他覺得修了鐵路對運兵很有好處。恭親王也覺得應該修,但是阻力太大了,不敢提出來,後來李鴻章提了,結果一片反對之聲,譴責他的説他是“漢奸”。李鴻章每次的奏折都説修鐵路會帶來利益,哪兒修鐵路,哪兒就發達。反對的人説,這正好證明了鐵路修到哪,哪人心就變壞,鐵路經過的地方,純樸的民風會變壞。還有人説,修了鐵路之後,陌生男女在悶罐子幾天幾夜,會做出什麼事情來?

 

但李鴻章有經驗,他在他的勢力範圍之內建了北洋水師,北洋水師需要煤,朝廷同意他挖煤。李鴻章後來也沒打報告,他挖了煤之後修了一段9.8公里長的鐵路。他覺得,用這段鐵路來拉煤,讓大家適應一下,感受到它的好處,他在上報給朝廷的時候得用一些中國人最熟悉的詞來報告一個新事物,説修了新馬路,因為確實沒有規定這種東西必須叫做鐵路,朝廷也沒有介意。

 

李鴻章也沒有用蒸汽機拉煤,而是用幾匹騾子拉一個車廂,車廂裏有煤,在鐵軌上拉了9.8公里,完了再卸下來。他想有個適應過程。但是負責修唐山煤礦和小鐵路的英國工程師一看覺得太荒誕了,你修了鐵軌,卻用騾子拉著車皮。他覺得這是中國政府沒有錢,買不起蒸汽機車,正好唐山煤礦有個鍋爐,當時沒有用,他沒有報告給李鴻章,把它改裝成一個蒸汽機車弄到鐵軌上了,鐵軌上拉了長長的車皮,還裝滿了煤,這是1880年的事。但蒸汽機會響,把大多數人嚇得魂飛魄散,覺得這是妖魔鬼怪,馬上就報告給了朝廷。這下朝廷知道了,原來你李鴻章是修了一個鐵路用來運煤,就讓李鴻章把鐵路拆了。李鴻章打馬虎眼,他知道政府最忌諱的就是蒸汽機車,他就把蒸汽機車撤掉,又恢復到用騾子拉車皮。

 

電影《讓子彈飛》用的就是這個情節,電影裏的情節不是編出來的,這可以看出中國當時的洋務運動是多麼艱難。然而1884年中法海戰中,整個福建水師被打沉,暴露出了清政府很嚴重的問題。因為中國沒有現代化的軍艦,都是沿江沿海一些地方官,買一些帆船,讓幾個熟悉水性的士兵在帆船上,主要是防江盜海盜河盜,當時水師就是這樣一個水準。

 

但是鴉片戰爭以來,列強都是在海上使用軍艦侵略,曾左李或者沿海的督撫都用自己地方的錢從英國、法國或者是德國買來現代化的軍艦,組建了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廣東水師與福建水師。而且,左宗棠、李鴻章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有現代化的艦隊,還需要一個海軍司令部來統一指揮。所以左宗棠首先打報告説,朝廷應該成立海軍衙門,所謂海軍衙門,就相當於現在的海軍司令部,李鴻章也提出來説,幾支艦隊建成了,應該統一管理。但清廷拒絕了,他們認為,我用夷狄的軍艦都已經是等而下之,不得不這麼做,很丟人,你還要讓我在政府機構中,我們傳統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再學夷狄,建立一個我們傳統沒有的政府機構,堅決不同意。

 

不久1884年馬尾海戰,一個福建水師被打沉就暴露出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機構的問題,因為沒法增援。這時候左宗棠、李鴻章抓緊這個機會跟朝廷打奏折,説一定要建海軍衙門,朝廷到現在才知道建海軍衙門的重要性,才同意了。這個事情也説明瞭清王朝的變革總是非常被動的。像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是多麼忠於朝廷的大臣,他們拿地方自己的錢建立艦隊,説應該由清廷來指揮,他不指揮,他覺得面子上過不去,非要一個艦隊被打沉了,才同意建立一個海軍衙門。

 

海軍大臣相當於現在的海軍司令,慈禧當然用了她最信任的醇親王奕譞來當海軍大臣。他一上任,李鴻章就對他説,我的北洋水師很強大,請你到天津來視察北洋水師。奕譞一視察北洋水師,他沒想到現代化的軍艦這麼厲害,大炮打得又很準,海浪那麼大,他覺得站在軍艦上非常威風。李鴻章就借這個機會説,為什麼軍艦能在海上跑那麼快,就因為他要靠鍋爐的動力來推進。但是我們這一次檢閱用的煤靠騾車,你要打起仗來,還用騾子拉煤嗎?跟不上的話,這些軍艦在港口就等著挨打。

 

奕譞曾經也是反對修鐵路的,這時候他才明白修鐵路運煤的重要,李鴻章就跟他建議説,你應該用海軍的名義給朝廷打報告,中國應該大規模修鐵路。奕譞説,我現在提了,反對的力量會很大,現在不是時候,但是我支持你,你先把到唐山的鐵路抓緊時間修。有他的支持,李鴻章也不用打報告,大張旗鼓就這麼修起來了,把這一段鐵路就修到了天津,北洋水師的碼頭。1888年醇親王奕譞覺得時機成熟了,他用海軍司令部的名義給朝廷打了報告,説軍隊有個軍艦,有了碼頭,需要修鐵路運到碼頭。這個奏折就到了朝廷上,慈禧讓各位大臣討論,應不應該修鐵路。因為奕譞權力很大,這時候反對的和贊成的意見就半對半了。

 

這時候地方大臣張之洞就出來表態了,他覺得應該修鐵路。在諸多大臣的贊成下,慈禧在1889年下令全國修鐵路。從李鴻章1872年提出來到慈禧1889年同意,中間經過了17年。 清王朝始終堅持自己天朝上國的面子,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之後,他才願意做一點點改變。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