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鐵鞋怎麼賽跑?台灣自閉“親痛仇快”

台灣前聯勤政戰主任趙興鵬17日在台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説,今天,兩岸一切的問題其實是在台灣這一邊,大陸對臺是釋盡善意,不但未懈於心靈契合,在物質上也是給惠讓利。兩岸一家,當然優惠給自家人,故先簽ECFA,後才有服貿協議與安排,但這些竟在墨綠主導,泛渾附隨的情形下,被台灣當木馬而拒阻。

 

上周中國大陸與韓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島內預測將對台灣經濟造成衝擊,但台灣特定媒體卻以“六個不等於”為由,批評臺當局恐嚇民眾.台灣《中國時報》17日發表評論説,這是意圖為民進黨一再阻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與“兩岸服貿協議”護航,然而6點理由都是謬論。

 

其一,陸韓FTA不等於應速簽服貨貿。這是歪理。

 

韓國總統府已表示,明年韓國産品可省下54.4億美元關稅,如以臺韓出口重疊7成計算,台灣産品明年就要面對40億美元(約新台幣1,200億元)的關稅劣勢,轉單壓力很快就會出現。尤其目前“服貿協議”已在“立法院”被惡意阻擋一年多,“貨貿協議”談判受到拖累,“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更在持續卡關中,全部都是遙遙無期。民進黨可以“不見棺材不流淚”,關心台灣經濟的人卻不能不心急。當競爭對手遙遙領先時,難道台灣連急起直追的勇氣都沒有嗎?

 

其二,關稅減免不等於出口競爭力,但有很大幫助。

 

決定出口競爭力有很多因素,當然關稅調降不是唯一因素,但卻是重要因素之一。否則為何各國都要爭相移除關稅壁壘?尤其在這微利時代,3%、5%都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如能減免關稅,當然會提升出口競爭力。尤其臺韓對大陸出口産品項目高度重疊、品質彼此接近,價格經常就是下單關鍵,因此關稅能否減免,自然會是成敗因素。

 

其三,有利巨商不等於全民受惠。但邊緣化卻讓全民受害。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利茲雖説“錯誤自由貿易將傷害公眾利益”,但他並非反對自由貿易,只是提醒注意隨之而來的分配問題。但台灣GDP成長70%靠外貿,根本沒有反對全球自由貿易的資格,尤其台灣面臨最大危機是邊緣化,如不能及時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屆時台灣廠商必然不分大小、全民遭殃。

 

其四,FTA覆蓋率不等於零關稅覆蓋率。這是倒果為因。

 

有人舉例台灣出口美國與大陸市場免關稅貨品的比例高於韓國,證明簽署FTA不重要。這是誤把關稅障礙扭曲貿易行為的後果,當成原因。反過來,正是因為特定項目現有零關稅保障,台灣産品才會如此集中。如果未來零關稅項目可因FTA擴大,台灣出口産品自然就會更多、更分散。

 

其五,FTA覆蓋率不等於高經濟成長力。但必然有助提升出口競爭力。

 

影響經濟成長有許多因素,尤其受到經濟景氣影響,提升對外自由貿易當然只是因素之一。不過台灣外貿佔GDP成長比例高達7成,FTA覆蓋率對台灣的重要性,當然遠比以內需經濟為主的經濟體高出許多。簡單舉例,當全球各國都在經濟賽跑,台灣穿布鞋都不見得跑贏人家,為何偏要讓台灣穿上鐵鞋呢?

 

最後,FTA降稅不等於大陸實質讓利。若真像這樣説的話,服貨貿更不能不簽。近年來大陸積極對外洽簽FTA,同時為保護特定産業,的確採取補貼政策。因此對台灣産品而言,既要面對更多大陸補貼産品的競爭壓力,又要面對大陸對外FTA所給予其他外國産品的關稅優勢,其中特別是韓國産品。換言之,如果服貨貿不快簽成並生效,台灣産品在大陸市場,等於遭受雙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