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開:“鐵血救國會”並不存在?

《北平無戰事》劇照, 梁經倫(廖凡飾)是鐵血救國會的成員之一

 

“其實幣制改革跟蔣經國基本沒有關係,他沒有那麼大的權力主導幣制改革,他做的事情僅僅是上海地區的經濟管制。”對於熱播連續劇《北平無戰事》,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國民黨史專家劉維開如此説道。對於電視劇裏的“鐵血救國會”,他説從來沒看到過材料能證實這個組織的存在,只有一些老一輩人口述時説過,有些野史記載過,但不足信。

 

2014年10月6日開播的電視劇《北平無戰事》在播出幾天后就登上電視劇收視榜首,這部電視劇不僅吸引了平時並不熱衷於國産電視劇的群體,連大學教授們也開始追劇。正在復旦大學講學的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國民黨黨史專家劉維開也聽説了這部歷史劇:“這幾天跟大陸學者在一起,晚上一起吃飯,到了一個點兒,就有老朋友説要回去看電視劇。”

 

《北平無戰事》的編劇是寫了《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的劉和平,電視劇對外宣傳和觀眾的直接觀感是——這是一部歷史真實性很強的電視劇,是一部以1948年國民黨肅貪、幣制改革、國共諜戰為背景的劇。但《北平無戰事》依然是電視劇,不能視為歷史。

 

10月19日晚,劉維開教授針對《北平無戰事》中的歷史背景問題,接受了東方早報記者的專訪。劉維開教授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總幹事,專長于中國近現代史、國民黨史,師從歷史學家蔣永敬。

 

東方早報:電視劇的一條線是1948年幣制改革時期的北平肅貪。國民黨在1948年有過反腐嗎?國民黨是怎麼反腐敗的?

 

劉維開:國民黨反腐敗主要是通過各級別監察單位來做的,也有法律支撐,所以反腐制度還是存在的。抗戰勝利之後的1946年,當時有一個軍風紀督查團,這個組織有團長、秘書長,地方上有委員,派成員去全國各地調查民眾所反映的政府官員不合法情況。很多民眾踴躍向他們反映各種貪腐,督查團是配合監察單位來反腐敗,當時也抓了幾個大的來殺雞儆猴。比如,1946年在北平還懲治了一個高階將領,這在當時影響很大。軍風紀督查團對當時澄清吏治多少有作用,但隨著戰事的逐漸擴大,督查團的工作就慢慢結束了,到了後來打仗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反腐敗。

 

東方早報:電視劇裏有幾個主要人物比如梁經倫和曾可達,他們的身份背景是蔣經國“鐵血救國會”成員,這個組織在電視劇裏影響很大。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

 

劉維開:我沒有聽説過有這個組織。從來沒看到過材料能證實這個“鐵血救國會”的存在,只有一些老一輩人口述時説過,有些野史記載,但不足信,在正式檔案裏,我沒有看到過有這個組織。

 

東方早報:電視劇裏“鐵血救國會”被認為是國民黨內部的一個少壯派。在當時,有少壯派這一説法嗎?

 

劉維開:當時會講到國民黨有年輕一派和年長一派,所謂年輕一派主要是三民主義青年團(即三青糰)。三民主義青年團是1938年成立的,之後它基本上獨立運作跟國民黨沒有關係,但慢慢地它成為國民黨的青年組織,被認為是國民黨青年培訓的組織。抗戰之後,青年團力量已經非常大了,甚至有組成新政黨、改造國民黨的做法,所以蔣介石決定把青年團並到國民黨,也就是黨團合併。在這個過程中,蔣經國被認為是青年團的主要成員。1944年青年團曾成立了一個學校,叫中央幹部學校,蔣經國擔任教育長。蔣經國在這個過程中,被認為是青年團的領導人。

 

青年團在並到國民黨後,就成為國民黨的“團派”。蔣經國跟青年團的關係比較密切,對於青年團的年輕後輩有吸引力,所以凡是從中央幹部學校出來的,都自稱是蔣經國的學生。幹校出來的不少人都去了台灣,有一部分人在黨內發展。國民黨到了台灣之後,國民黨系統內舊人開始退出舞臺,就需要青年人,主要來自團派。當時國民黨的地方黨部成員,幾乎都是團派的成員。國民黨紮根地方,團派有相當大作用。

 

東方早報:電視劇自始至終有一個人物在把控著局面,但他從未出現,就是蔣經國。蔣經國是以“建豐”的名字出現在電話、電報上。蔣經國本人用“建豐”嗎?

 

劉維開:蔣介石這一房叫“豐鎬房”,所以為蔣經國取名“建豐”,蔣緯國取名“建鎬”。據我所知,蔣經國只有在跟父親蔣介石寫信的時候才用“建豐”,在其他場合,我沒有看到檔案文獻他用過這個名字。

 

東方早報:《北平無戰事》的最重要背景是1948年的幣制改革。蔣介石為什麼要進行幣制改革?

 

劉維開:幣制改革主要針對的是法幣貶值和惡性通貨膨脹。國民政府在抗戰勝利後不久,就決定要做幣制改革,以遏制通貨膨脹。但國民黨內部對是否需要幣制改革是有不同意見的。就蔣介石個人而言,需要幣制改革,但當時負責財政的官員有各自的主張,結果造成幣制改革一直拖延到1948年。

 

到了1948年5月國民政府行憲,當時行政院長是翁文灝,財政部長是王雲五,中央銀行總裁是俞鴻鈞,他們基本上在政策上比較配合蔣介石,所以當時雖然還是有一部分財經界人士並不認同幣制改革,但行政院一方認為可以做,所以展開了幣制改革併發行金圓券。對蔣介石來説,改革是很好的事情。

 

可是,幣制改革的時間很不好,當時全面內戰已經開打。幣制改革剛開始的時候對民眾確實有一定的吸引力,改革之初,金圓券理論上是可以兌換黃金的,但當時要求暫時不能兌換。

 

隨著戰爭的發展,戰局對國民黨很不利,慢慢人心就開始浮動,大家就希望把黃金贖回來,而政府沒有同意,這就引發了民怨。到了1948年11月公佈《修訂金圓券發行辦法》,政府同意開放有限度的兌換,結果導致擠兌,釀成了大金融風暴,百姓對金圓券失去了信心。

 

東方早報:有一種説法,通過幣制改革,國民黨從民間搜刮了大量黃金、財富,最後運到了台灣。

 

劉維開:當時法幣貶值太厲害了,有時候甚至一日數變。法幣可以説是銀本位制,但也是匯兌本位,是跟著國際強勢貨幣走。幣制改革,是回頭改為金本位。民國之後一直是銀本位,到了1935年的法幣政策後就實行匯兌本位。到了幣制改革的時候,民眾對紙幣沒有信心了,所以回到了民國初年的政策,在民國初年,打個比方“可以憑本券兌換銀元5圓”,金圓券也是如此。金圓券剛發行的時候,對物價確實有穩定的效果。隨著戰爭局面惡化和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很快就發生了幣制危機。

 

通過幣制改革是不是把百姓的財富搜刮了呢?其實,幣制改革的做法跟1935年的法幣政策是一樣。法幣政策是採取外匯本位,把民間的白銀收為國有,你把銀交給政府,政府給你等值的法幣。這次做法其實是一樣的,在發行金圓券的時候,有一個發行準備金。為了發行金圓券必須準備多少的黃金、銀元,另外還希望把民間的黃金全部納入進來作為準備金。但金圓券跟法幣的差別在於,金圓券是可以兌換的,而法幣是不能兌換的。所以理論上,不能稱之為是為了搜刮民間的財富。但戰局不好,後來又發生擠兌,政府為了穩定金融穩定,又不能把黃金全部拋售。這就影響了政府的威信,也影響了政府的統治基礎。

 

東方早報:在幣制改革中,蔣經國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能影響到北平嗎?

 

劉維開:幣制改革基本上跟物價管制是同步進行的。所謂物價管制也就是以1948年8月19日那天物價為基準,要求商人不能囤積,不能漲價等。當時還劃分了幾個經濟管制區,並分派經濟管制員出去督查實行的情況,其中最主要的經濟管制區就是上海。蔣經國就被派往上海擔任經濟管制員,所以他管不到北平。

 

蔣經國到了上海後雷厲風行,組建戡建總隊,在上海各地查物價,一時在民眾中聲望較高。可是沒多久就出了問題,物價是不可能通過法令的強制命令來控制的。很多商人根本就不賣東西,你不賣,市面就缺,黑市價格就高。

 

蔣經國對囤積居奇的打擊是不遺餘力的,這個時候就發生了揚子事件。孔令侃的揚子公司囤積了大批物資,結果被抄出來了,引起軒然大波,但孔令侃不久就被放出來了。蔣經國也很無奈。他對外界説,從法律來説,揚子公司的這批東西是合法的,進口的時間是“8·19”之後,是進貨而不是囤積。之後發生了杜月笙兒子杜維屏的事情,杜維屏因“囤貨炒股”,在交易所外拋售永安紗廠股票2800萬股,被蔣經國以投機倒把罪逮捕,被判六個月的徒刑。外界就説蔣經國在“上海大老虎打不成,打蒼蠅”。這時蔣經國已經感覺到,上海這邊,他已經完全不能控制了。

 

東方早報:一直有一種説法,揚子公司事件中,蔣介石受到宋美齡壓力緊急從北平回到上海處理此事,是這樣嗎?

劉維開:我們找不到任何檔案文獻説是宋美齡把蔣介石從北平叫回來處理這個事情的。我們可以看到,蔣介石是在揚子案發生很多天后,在北平主持軍事會議結束後才回來的。看不出他從北平回來跟揚子公司事情有關。這種説法,都是以訛傳訛。後來關於打老虎有很多繪聲繪色的説法,不靠譜。

 

東方早報:1948年在上海的經歷,對蔣經國政治生涯來説處於一個什麼地位?

 

劉維開:對蔣經國來説,這是不太愉快的經驗,畢竟打老虎被賦予眾望但草草收場。在某種情況下,就蔣經國來説,1948年的經驗不是太好。蔣經國真正獲得蔣介石信任是在1949年。1949年蔣介石下野回到奉化老家,當時宋美齡到美國去求援助,蔣緯國在軍隊,真正在這個時期跟隨蔣介石的就是蔣經國。從1月21日到4月23日,這段時期,蔣經國幾乎每天陪著蔣介石,有時候蔣介石把重要任務給蔣經國,對蔣經國的政治經歷,是有相當大作用的。

 

東方早報:幣制改革的失敗,是否對國民黨快速丟掉大陸有影響?

 

劉維開:幣制改革失敗對國民黨快速丟掉大陸是有影響,但到底有多大,很難説。因為不管從什麼角度看,最後失敗的原因還是軍事,軍事敗了就敗了。而且經濟崩潰就是因為軍事,仗打得好,經濟是不會崩潰的。這是很現實的事情。打仗不行,民眾對你就沒有信心,也就對政權沒信心,然後整個市場就會發生很大波動。市場經濟的穩定來自民眾對市場的信心,一個政治事件發生,實際上會動搖了對市場的信心。到了碾莊戰役一敗,國民黨其實已經支持不下去了,而且影響最大的就是上海,因為碾莊離南京、上海很近。

 

東方早報:在電視劇裏,在北平解放前夕方孟敖接受蔣經國命令,把通過幣制改革從民間搜刮的黃金白銀外匯運到台灣。有這樣的事情嗎?

 

劉維開:北平沒有黃金,因為金庫在上海。運到台灣的黃金只有來自上海的。這個黃金是發行金圓券的發行準備金。不能因為仗打敗了,這些黃金就不管了,當然是運到安全的地方。當徐蚌會戰(即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碾莊戰役失敗之後,南京受到威脅,上海也受到影響,上海的黃金當然要運到安全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就開始把中央銀行的黃金白銀分批轉移,一共300多箱,共200萬兩。這些都可以從“中央銀行”的檔案裏查出來。

 

北平沒有黃金,所以理論上不存在從北平運黃金的事情。但在北平解放前夕,傅作義卻用飛機運走了大批軍隊。

 

傅作義跟中共最初的和談是局部和平,當時跟中共達成了協定,停火停戰,之後才是全面和平。北平剛開始的時候,國軍是和平轉移。天津是被打下來的,但軍隊都還在,都是中央軍。傅作義把李文、石覺他們都找來説,我跟中共和談,你們不跟我走,就用飛機把你們送走。所以在局部和平簽訂之後,李文的部隊和石覺的部隊都被送走了,他們兩人後來還繼續跟解放軍打仗,李文在西南跟解放軍打,石覺守舟山群島,他後來去了台灣。

 

傅作義知道自己打不下去了,這是很現實的事情,而且蔣介石是知道的。蔣介石決定1949年1月21日下野,他就派徐永昌跟傅作義見面,告訴他,我決定下野,但晚一點跟中共簽訂和平協議。所以北平解放是在蔣介石下野之後。對此蔣介石也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