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狗不理”本稱“德聚號”

“天津三絕”之首——“狗不理”包子(網絡圖片)

 

“狗不理”包子本是天津的老字號,為“天津三絕”之首,對北京人來説也不陌生,因為30多年前便在北京開了分號;最初位於地安門路口西北角,而今在京城已有多個分號。其匾額為黑底金字,係清末醇親王載灃之子,“末代皇帝”溥儀之弟愛新覺羅·溥任(又名金友之)先生所題寫。其實“狗不理”原來的字號叫“德聚號”。

 

説到“狗不理”的歷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清同治年間。家住天津武清縣楊村,年僅14歲的高貴友經人介紹,到天津城裏劉家蒸食鋪當了小夥計。掌櫃子見他年紀尚小,幹不了別的,就讓他學著做包子。

 

高貴友有個小名兒,叫“狗子”。別看只有十幾歲,可心靈手巧,沒幾天就學會了包包子,且大小均勻,褶兒拿得漂亮。兩個多月之後,掌櫃子就讓他學打餡兒。他是學什麼會什麼,尤其是好琢磨,悟性強,所以做出來的包子色白麵柔,咬開流油,肥而不膩,味道鮮美,頗受顧客的青睞。

 

轉眼三年過去,高貴友有了一些積蓄,便自己開了家包子鋪。由於他做生意誠實,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不但好吃,其形似菊花,可謂色香味形都具特色,所以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他是一天到晚忙得不可開交,根本就沒工夫與顧客搭訕,於是有人戲稱“狗子賣包子,凡人不理”。日久天長,人們便把他的包子鋪叫成了“狗不理”。

 

高貴友的生意越做越好,但就是覺得“狗不理”這個名字不雅,於是請人給店舖起了個名字,叫“德聚號”,還製作了一塊匾額挂在了門楣之上。這“德聚”二字有兩個意思:一是做買賣要以德為先,貨真價實,買賣公道。二是聚人氣兒,聚財氣兒,也就是生意興旺。

 

雖然有了“德聚號”的字號,但“狗不理”這個名字早已被人們叫習慣,叫順嘴兒了,因此很少有人直呼“德聚號”的,多是稱“狗不理包子”。高貴友一想,既然人們喜歡叫“狗不理”,那就叫“狗不理”吧,不久便把門楣上的匾額換成了“狗不理”,而“德聚號”這個字號便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

 

“狗不理”包子鋪曾幾次遷址,其老匾便遺失了。多年以後,該店特請愛新覺羅·溥任先生重新題寫了匾額,即如今懸于“狗不理”包子鋪的那塊黑底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