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合夥人改了200年的老規矩 推行技術入股

始於江湖義氣的《中國合夥人》,有青春淚奔的情意,更有中國人草船借箭的古老智慧。眼下,這種草莽英雄式的合作方式將被複製到小劇場京劇的創作中——北京京劇院正在創排《碾玉觀音》的12位主創戲稱是京劇200年來的首批“京劇合夥人”,在大膽推行藝術生産“項目制”的院長李恩傑的倡議下,該劇將以“合夥人”模式推行技術入股,打破了多年來體制內劇目無論市場反饋好壞,主創人員在演出之前都有創作費、排練費等入賬的單一模式。

 

作為北京京劇院探索古老藝術對接當代的一塊招牌,小劇場京劇以青春面孔吸引黑髮觀眾的遊戲規則已成定式。從今年初推出後便廣受讚譽的《惜·嬌》開始,以該劇編劇、導演李卓群為核心的創作團隊已經悄然形成。對於幾乎已經是一炮而紅的李卓群,以及通過擂臺賽、挑戰賽脫穎而出的“青年領軍”譚正岩、張凱、吳昊頤、朱虹、方旭等人,李恩傑則希望他們不要躺在體制上,而是到市場中去摔打。

 

雖然目前技術入股的細則及分配比例還未最終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碾玉觀音》的創作中,劇院作為出品單位,只負責支付外聘主創及製作、綵排的場租、前期宣傳等費用,根據劇院的規定,每部小劇場作品的製作費將控制在70萬元以內。除此之外,劇院內部主創將施行“京劇合夥人”模式,按技術等級與貢獻程度入股,目前參與“原始股”分配的“十二劍客”有項目負責人、編劇、導演李卓群;服裝設計張贏;主演譚正岩、張凱、吳昊頤、朱虹、方旭、王瀛政、孫世民、曹陽陽,以及主要演奏員房迪、張一平。

 

在戲推出後的一段時間,所有票房收入將優先用於支付主創的費用,這也就意味著創作的前期大家拿不到任何預先支付的費用,所有成員全部報酬均從票房收入中掙取。在完成支付劇組成員的創作費後,劇院開始參與票房收入的分成。這同老戲班的分賬方式顯然截然不同,用編劇、導演李卓群的話説,“劇組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聽到這種運作方式後,我讓劇組的主創舉手表決,我拍了照,雖然前路未知很多,但大家都義無反顧地投了贊成票。”

 

譚門第七代譚正岩作為該劇的主演之一,近日正利用自己的資源為劇組尋找新聞發佈會的場地。“我們都開玩笑説自己是第一批小白鼠,雖然這種方式不是壞事,讓我們直接面對市場接受檢驗,但開始時我們確實有些不知所措,因為大家深知自己的羽毛不夠豐滿,很難靠一己之力單挑市場。而且這樣的方式無疑需要精簡後臺人員,這就要求演出時我們現有的兩組演員可能要替對方承擔更多的工作,比如互相幫助勒頭、換景、穿服裝、貼片子等等。”而劇中主演、凈行名家方榮翔之孫方旭也表示,“大家參與到這個劇組中已不為掙錢,雖然我們知道這種方式對於有特定性的小劇場來説舉步維艱,但這種方式對於藝術品質的提升或許能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