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導演向城大捐兩萬分鐘影像素材 最早溯清代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4-04-16 10:44:51 | 來源: 新華網 |
捐贈儀式現場,捐贈者周兵與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主任瑟斯韋教授、城大典藏負責人李金銓教授簽署捐贈協議。(中評社楊犇堯攝)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係設立的“華語影視傳播典藏”在城大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啟用,該項目為華語紀錄片教學與研究創立了海量的數據庫。此次捐贈的“華語影視傳播典藏”是中國內地導演周兵博士畢生的收藏,其總放映時間長達兩萬分鐘,記錄年代則從晚清到當代,橫跨一個多世紀。
在啟用儀式上,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致歡迎辭,捐贈者周兵與城大媒體與傳播系主任瑟韋斯教授及媒體與傳播係典藏負責人李金銓教授簽署捐贈協議。郭位在歡迎辭中説,在今日的諮詢科技的時代,數位典藏是保存文化資料的重要方式,有助將珍貴的文物長期妥善保存,同時在教學和研究上,這筆財富能幫助城大媒體與傳播係成為近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研究的重鎮,促進有志從事影視研究的年輕人從這裡起步。
捐贈人周兵説,在過去20年的紀錄片從業過程中,他從全球各地蒐集到了有關中國的歷史影像。過去的一個多世紀,是影像從孕育到蓬勃發展的一百多年,恰好也是中國變革最激蕩的百年,因而,這些資料記錄了近代中國很多最關鍵的時刻,例如有爆發辛亥革命時的武漢街頭、北伐戰爭的行軍景象,乃至二十世紀初中國長江沿岸的各地風土人情。
“與其他一手的史料相比,影像是更有溫度的文獻,它展現出的是活生生的人物表情、人的生存狀態,因此當我們回顧它時,能夠感受到歷史的情趣和情感,”周兵認為,不僅是觀看到真實的歷史人物,觀眾還能發現不同時期中國城市的形象,例如1898年的香港和廣州,1900年的上海和北京。
他還提到,現在有關中國歷史的影像資料遍佈在世界各地,被存放在各類的機構、修道院以及個人手裏。周兵呼籲,希望這些資料能被重新匯集到大學或學術機構中,面向公眾開放,讓更多有興趣的人應用它們,從中受益。目前,大陸很多紀錄片導演在運用影像資料時,素材的使用完全錯亂,他們只是把影像素材當做符號性的畫面使用,經常造成二至三十年的年代誤差。(楊犇堯)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同玻利維亞總統阿爾塞就中玻建交40週年互致賀電2025-07-09
- 國家發改委:2021年至2024年中國經濟增速平均達到5.5%2025-07-09
- 商務部:將8家台灣地區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2025-07-09
- 國臺辦:第八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將於7月中旬在浙江舉辦2025-07-09
- “在北京,我看見兩岸青年在彼此的青春裏種下友好的種子”2025-07-09
- 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今天在山東曲阜開幕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