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成一棵樹 守護這世界的清涼”——清明節廣州“樹葬”見聞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4-06 15:17:24 | 來源: 新華網 |
新華網廣州4月5日電(記者史霄萌賴雨晨)“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這是作家三毛的詩句,也是對廣州市“思園”樹葬最好的寫照。
“思園”是白雲區的一處“樹葬”園林,每一棵樹下安葬著一位先人的骨灰。清明節假期第一天,已有不少市民前來祭奠。園區內的小路曲曲折折通往樹林深處,陽光透過層層葉子灑下,打在樹下襬放的一束束鮮花上,仿佛每一個靈魂都得到了安慰。也有相當數量的市民按照傳統的形式,在樹前插上香,擺上供果,甚至倒酒祭拜。
半山腰的涼亭附近,記者看見一位老伯將一朵一朵黃色的小菊花整整齊齊擺在路沿上,每隔一指長擺一朵,然後拍照留念。這位老伯是廣州的姚先生,他父親的骨灰于2005年遷入“思園”。“我都不插香的,”姚先生指指身旁的樹下説,“我就帶一把花來,我父親喜歡花,黃色的小花。”
姚先生父親的骨灰是政府舉辦骨灰還林活動時集體下葬的。1989年,廣州市率先在全國開始骨灰還林,“思園”在北郊白雲山永泰村後面的馬鞍山落成:核心理念是完全回歸大自然,不留墳頭、不留標識。園區最初實行一樹一骨灰,後來因為需求多,無法全部滿足,便將骨灰下葬在樹與樹之間,得到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姚先生説父親生前是南武小學的校長,一輩子重環保,喜自然,於是為父親選擇了這裡。他每年都這麼擺上一次鮮花,祭奠故人。
園區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也希望市民能夠像姚先生那樣攜鮮花來拜祭,因為鮮花易降解,不會給園區保潔人員帶來工作壓力,也不會像焚燒冥幣和貢品那樣存在安全隱患。
廣東省近年來因為墓地吃緊,大力推行生態殯葬。除了“樹葬”,還有“海葬”,“花葬”等多種形式。隨著社會觀念的不斷開放,這些生態墓葬形式也越來越被眾人接受,得以在全省範圍內推廣。
目前“思園”下葬的骨灰大約有21000具,2012年已經飽和,不再接受申請。據廣州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梅向陽介紹,第二個骨灰還林點已經基本完成了選址,正在報批過程中。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