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倒逼證券制度補漏洞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5-02 11:13:47 | 來源: 人民網 |
日前,上交所和港交所分別發佈了滬港通相關實施細則,標誌著滬港通進入實質性的技術開發時段。專家表示,內地A股市場存在制度不完善、過度包裝等一系列問題,投資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滬港通連接香港和內地市場之後,有利於彌補內地資本市場的不足,倒逼監管框架的完善。
專款專用未來逐步擴容
此次發佈的《細則》明確了滬港通業務中投資者的投資範圍。在資金控制方面,滬港通執行的是“專款專用”方式,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對此表示,資金來往內地及香港市場將嚴格封閉,投資者或機構先換成對方貨幣,賣出股票後也只能取回現金,不能進行任何其他投資。
此外,為了保證滬港兩市不出現大的波動,目前對於滬港通業務的額度控制仍有一定上限,總額度分別為滬股通3000億元、港股通2500億元,且限定每日額度分別為130億元、105億元,均按買入、賣出抵消之後的凈軋差計算,在當日滿額的情況下停買不停賣。
“滬港兩市交易奉行‘本地原則為主,主場規則優先’的原則,在哪個市場進行的交易,就使用哪個市場的規則,例如交收日期,雙方利益、權利、義務高度對稱,全部收入均分。目前這個初始額度的設置只是一個大的判斷,不希望市場短期內過度亢奮。未來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逐步‘擴容’。”李小加表示。
50萬門檻需通過測試
儘管港股通引起了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極大的興趣,但目前看,該投資門檻的設置並不低。此次發佈的《細則》也重申了此前香港證監會對港股通個人投資者限定的門檻,即“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餘額合計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同時還增加了一個細節要求,即相關個人投資者需要具備“港股通股票交易和外匯風險管理的基礎知識,通過本所會員測試”。專家指出,滬港通相對偏高的投資門檻可能會將大部分個人投資者排除在外,或許最終還是會成為機構投資者套利的工具。
大同證券高級投資顧問付永翀對此分析稱:“資金對於投資者來説確實是個問題。一方面,香港證監會對參與港股通的個人投資者以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餘額合計不低於50萬元為門檻,另一方面目前我國對個人結匯和境內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個人兌換外幣有限額,且在交易完成後,匯率波動對結算公司也會産生一定的影響。另外,證券公司如何與交易所和登記結算公司對接,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按照目前《細則》的一系列規定,北京大學金融係副主任呂隨啟分析表示,滬港通可能會使同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公司股票價格出現趨同的過程,逐漸抹平價格差,因此對有H股的A股的影響可能更直接一些。
“查漏補缺”完善監管配套
儘管開通滬港通的一大理由是寄希望於對A股市場的提振,但是由於滬港通後A股仍實行T+1交易制度,且有每日10%的漲跌停板,相比H股T+0的交易制度能帶來的利好來説顯然不夠具有競爭力。“在A股實行T+1和港股實施T+0的情況下,一些相應的産品在設計上就很有難度,很難推出。滬港通的推出將對A股實施T+0形成倒逼效應。”經濟學家李迅雷説。
實際上,無論對A股市場是利好還是利空,都只是短期的直觀影響,滬港通試點啟動最重要的意義,可能還在於滬港金融市場監管和制度的一體化,在於對內地資本市場“查漏補缺”的倒逼機制。申萬證券研究所市場總監桂浩明表示,“A股市場對外開放是必然的,但是當前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還沒有實現自由兌換,因此滬港通的直接操作會存在一些問題。如果不設置額度的話,那麼就等於變相實現了資本項目的全面開放;而如果要設置額度的話,那麼就會帶來一系列的管制措施。如何滿足實際投資的需要,並且避免套匯逃匯現象的發生,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問題,必須要有相應的條件才行。”
由於內地與香港兩地監管配套制度不同,如果未來滬港通啟動之後出現了違規交易或其他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的行為,如何有效維護投資者利益仍然是需要監管部門加緊研究的問題。湘財證券分析師朱禮旭表示,“滬港通跨境監管方面,更多突出了屬地化管理的原則,因此未來開閘後跨境監管無疑是最大的難點問題,投資者有可能利用兩地監管差異,進行監管套利,遭受利益侵害的香港或內地投資者如果要維權起訴,可能會面臨很大難題。”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