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中關於“燒烤”的記載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6-11 15:18:43 | 來源: 廣州日報 |
關於燒烤,《帝王世紀》中就有“紂宮九市,車行肉,馬行炙”的記載了,《呂氏春秋·本味》中也提到了獾獾之炙是商湯時著名的肉食。這至少説明,商代就有“炙”的品種出現了。
到春秋戰國,不但有了羊炙、牛炙、豕炙、魚炙,還有了貊炙、腩炙 、炙雞等,這在《儀禮》、《禮記》和《周禮》中都有記載。《齊民要術》還專門列有“炙法第八十”篇,收錄了北魏及其以前的二十多種炙。以後隋代又有了龍須炙,唐代有了驢駝峰炙、靈消炙、蛤蜊炙,宋代有了江魚炙、獐肉炙、炙雞鴨、炙骨頭,元代有了炙羊腰、炙羊心等。到了明清時期,“炙”逐漸被燒烤的俗語所代替,儘管那時還沒有“烤”字。
“炙于火上也”
《禮記》上説:“炙,貫之火上也。”《釋名》中也説:“炙,炙也。炙于火上也。”《説文解字》説得更為明白:“炙,炙肉也。從肉,在火上。”可見古代的“炙”與現代的燒烤完全一樣,就是把肉等食品放在火上燒烤。就連調味的方法也與現在完全一樣,有的是先將原料腌漬後再上火烤,也有的是在烤的過程中再在原料上涂上調料,還有的就是烤好後蘸著調料吃。穿食物的工具也是木棍、竹籤或者鐵籤等細長之物。
不僅如此,由於“炙”的好吃味美,還由五代的王定保《唐摭言》之文,引出了“膾炙人口”一語。“李濤,長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這裡的“炙”就不是讓人大快朵頤的燒烤了,它是指人的文章寫得美,像美食一樣讓人稱讚傳誦。至於“炙手可熱”一語,則是説手一靠近,就感覺很熱,比喻氣焰很盛權勢很大。
此典出自杜甫詩歌《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杜老夫子看不慣唐玄宗寵信楊貴妃,任命她的哥哥楊國忠為宰相,把朝政大事全交楊國忠處理的裙帶關係,更看不慣楊家兄妹過著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的生活,於是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既記了楊氏兄妹的醜惡嘴臉,也讓“炙”字名揚天下,這也算是古代的“燒烤”進入皇宮的絕筆了。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