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的由來:三象徵整體 四意為吉祥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6-19 16:36:14 | 來源: 北京晚報 |
在中國成語大詞典中,“不三不四”的解釋是“形容不正派,不像樣子”可是,中國的數字不只三和四,十個數字中為啥偏偏説“不三不四”而不説“不一不二”或“不五不六”、 “不七不八”呢?
史料記載,古人認為天為一,地為二,天地相加成三。“三”不僅作為一個數的概念,還作為事物整體的象徵,所以稱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三皇:伏羲、神農、黃帝;還有夏禹、商湯、周文王;人中有三曹和三蘇等。曹操、曹丕、曹植被稱為三曹;蘇洵、蘇軾、蘇轍被稱為三蘇。此外,古代還有奏曲之法叫“三疊”, 即古曲咏唱時將某句反復再三,著名的《陽關三疊》為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在古今文學作品中亦有許多“三部曲”;漢字組合則有三水成淼、三木成森、三口成品、三金成鑫、三日成晶、三石成磊等。名言中更不乏“三人行必有我師”、“三省吾身”、“三思而後行”等。
關於“四”這個數字,古意則多含有週全、稱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義。故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詩”:齊詩轅固、魯詩申公、韓詩韓嬰、毛詩毛公。此外,戰國有“四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傳説有四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元曲有四大名門: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文房有“四寶”:紙、墨、筆、硯;文人有“四藝”:琴、棋、書、畫。總之,古人多視“四”為吉祥和稱心如意之義。
於是,人們將那些不正派、不正經的言行斥為“不三不四”。明代施耐庵在其《水滸全傳》第七回中就曾用到過這個成語:“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