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國際外交指路明燈——訪印尼中國問題專家瓦蒂·克納普
|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6-27 14:39:58 | 來源: 新華網 |
新華網雅加達6月26日電(記者周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國際外交點亮了一盞指路明燈,”印尼中國問題專家瓦蒂·克納普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説。
瓦蒂是已故萬隆會議秘書長、印尼著名外交官魯斯蘭·阿卜杜加尼之女。她對當年的萬隆會議有著深厚的感情,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歷史意義也有著深刻的見解。
1955年4月,在印尼舉辦了團結亞非國家、爭取反殖民鬥爭勝利的萬隆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吸納進會議通過的處理國際關係的原則之中。
據瓦蒂介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有助於緩和當時的地區動蕩局勢,推動舉世矚目的萬隆會議成為亞非大團結的象徵。她説:“更重要的是直至今日,它依舊指導地區各國的外交政策,是國際外交的一盞指路明燈。”
瓦蒂指出,一些人認為,隨著冷戰結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再適用,但當今世界衝突頻仍,阿富汗、敘利亞、烏克蘭等地所發生的一切就是眼前的現實,“任何獨立自由的國家均有權根據自身國情,決定其最佳的政府體制。為實現這一目標,代表著包容、理解與相互尊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瓦蒂表示,縱觀歷史,種種衝突的根源始終離不開權力鬥爭、領土和意識形態擴張以及民生、經濟發展的公平性訴求等因素。她認為:“既然衝突根源不變,解決之道也就應一脈相承。我始終相信,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秉持協商一致的精神,任何衝突都能得到解決。”
瓦蒂本人曾多次訪華,家中依然保存著她幼年時與赴萬隆參會的周恩來總理的珍貴合影。耳濡目染下,瓦蒂對中國抱有深厚感情。多年來,瓦蒂為中印尼友好做出不少貢獻,也被譽為民間外交家。
她對記者説,近代以來,中國多次遭遇外國勢力入侵,但如今已經獲得了巨大發展,“能夠從低谷中走出並取得如此驚人的發展成就,與中國在國際外交實踐中敢作為、有擔當,以實際行動落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密不可分”。
瓦蒂最後指出,那些將中國的發展解讀為威脅的説法毫無根據,中國與印尼兩國擁有友好交往的歷史。她呼籲,兩國年青一代彼此親近,通過經濟、教育、文化等多種途徑推動兩國間的平等互利合作,借此向世界展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長遠意義。
(原標題:專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國際外交指路明燈——訪印尼中國問題專家瓦蒂·克納普)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進博之約”第八年,世界感受中國如此“確定”2025-11-06
- 中國對外開放如何“惠全球”?進博會裏找答案2025-11-06
- 台灣自媒體人走進四川閬中:感受三國文化、科舉文化,探尋古城歷史脈絡2025-11-06
- 台灣青年:我們都愛大熊貓2025-11-06
- 台灣青年參與《兩岸新發現》之“我們共同的抗戰記憶”系列節目的感受:向更多人傳播抗戰歷史與抗戰精神2025-11-06
- 驚艷大圖來了!一起“雲賞”年度最大超級月亮2025-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