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産業陷困境虛有其表 經濟呈“空心式”成長

 

中新網7月31日電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台灣競爭最激烈的電子代工業面臨毛利率“保2”危機,整體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十年來下跌約6個百分點,面臨“保20”的挑戰。“臺經院”院長洪德生昨天警告,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下滑、毛利變低,廠商海外生産比卻居高不下,導致台灣經濟呈現虛有其表的“空心式”成長。

 

他説,台灣産業發展陷入困境,尤其,長期重出口、輕內需,使得資本密集産業獲得較多的政策資源,但産業與企業不僅未帶動薪資成長及就業,本身利潤也愈來愈低。

 

附加價值降 影響薪資

 

由於附加價值的計算,就是把廠商的投入減去中間製造過程,可以説是勞工的薪資、企業的利潤、機器設備的折舊與間接稅負的總和,因此,製造業附加價值降低,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勞工的薪資。

 

“臺經院”的研究更發現,日本與韓國的勞工薪資佔製造業附加價值約55%,但台灣已經降到50%以下。

 

洪德生因此呼籲,台灣在攬才上必須積極對外開放,引進海外人才以因應産業競爭變局。

 

洪德生昨參加“中經院”舉行的“2020台灣願景與挑戰”研討會時表示,台灣製造業海外生産比這幾年都維持在50%以上,台灣長期依賴出口,資本密集産業獲得較多政策資源,卻以生産中間財為主,欠缺自主性。

 

洪德生直言,台灣産業以出口為主,在科技創業、基礎工業、管理與行銷等領域缺乏人才,如何吸引優質人才成為當務之急。

 

台灣人才三大致命問題

 

洪德生表示,台灣人才現有三大致命問題,包括海外人才進不來、台灣人才出不去。他建議,台灣産業必須轉型,讓未來産業應朝智慧化發展,導入更多自動化設備提高生産效率,不要再與新興地區比拼低成本勞動力。

 

洪德生以美國矽谷的成功為例,強調矽谷有完善的創業環境,吸引多元又國際化的人才,台灣應全面檢討放寬現行海外人士居留與工作法規,讓他們能留在台灣工作與創業。

 

新聞辭典:附加價值率

 

附加價值率愈高,獲利能力就愈好。

 

“附加價值率”意指廠商創造的附加價值,佔生産總額的比率,也就是産業本身所創造出的價值。附加價值率愈高,顯示獲利能力愈佳,代表産業中的各企業獲利能力愈佳。

 

近十年,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減少了6個百分點,凸顯産業結構轉型調整的急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