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鼎”或為最早火鍋 漢代人已吃“鴛鴦火鍋”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8-06 11:11:36 | 來源: 長沙晚報 |
大盂鼎(西周康王時期),通高102.1釐米,清道光年陜西省岐山縣禮村出土,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從考古發現來分析,中國人吃火鍋確是有傳統的,早在兩三千年前上古商周時期,已開始吃火鍋了。
那麼,古代中國人怎麼吃火鍋,喜歡吃什麼火鍋?
商周時期或吃“小火鍋”,戰國墓內發現“狗肉火鍋”
如果追究火鍋的源頭,當從商周時期的青銅鼎説起。
鼎是商周時期人們做飯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鍋。鼎與鍋的不同之處在於,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臺,可直接置於地面,做飯時將木柴放在腹下燃燒就行,不少鼎出土後,腹下有煙熏火燎的痕跡,就是這種原因,而這正是火鍋的加熱特徵。
這種鼎,其實就是一種火鍋,將炊器與盛器結合到了一起。
2010年11月,在陜西西安咸陽機場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戰國時期秦墓。在墓的壁龕中發現了一件青銅鼎、一件青銅鐘和一件漆器殘件。此鼎高20釐米、腹徑24.5釐米,有蓋,令考古人員驚訝的是,鼎內竟然還有骨頭湯。骨頭經鑒定,被認定是狗骨,證明這是一鍋狗肉湯,被圈內趣稱為“狗肉火鍋”。這説明,狗肉火鍋古今中國人都喜歡吃。此發現經媒體披露後,引起轟動。
而在更早的西周,甚至再早的商代墓葬考古中,也出土過火鍋。
1974-1975年,在陜西寶雞市茹家莊發掘了兩座西周墓葬,其中一隻出土于二號墓中,上面有銘文“白乍井姬鼎”。此鼎造型奇特,只有一隻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圓鼎,底部中央有一圓柱鼎足,立於一個三足盤上。經分析,這不是普通做飯的鼎,而是當時的火鍋,底部盤內可置炭火加熱,方便將火源與菜品一起端到桌上。從其容量來看,盛滿菜也只夠一人食用,進而推測是分餐制情況下所用,一人一隻,吃的是“小火鍋”。
漢代人已吃“鴛鴦火鍋”,染爐將調料加熱後涮蘸
到了漢魏時期,人們吃火鍋更為普遍了。從考古發現來看,此時已有各式各樣的火鍋,火鍋的材質也不局限于青銅一類,出現了鐵火鍋、陶火鍋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鍋”外,那時人們還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湯、燒煮不同口味的鴛鴦火鍋。
南京博物院在江蘇盱眙縣境內大雲山西漢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直接證明墓主、西漢江都王劉非是一位十足的火鍋“吃貨”。而且,不只證明他喜歡吃火鍋,還證明他吃的是“鴛鴦火鍋”。分格鼎,就是將鼎分成不同的燒煮空間,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湯串味,其飲食原理就是現代的鴛鴦火鍋,方便有酸、辣、麻、鹹等不同飲食習慣的食客。鼎分5格,中間圓格外面再分出4格,可以將豬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這類肉品,放在不同的格內,從而能吃到5種不同風味的火鍋。
劉非很會吃火鍋,在分格鼎旁邊還出土了兩套“染器”。所謂染器,就是吃火鍋時放作料的盤子。從這些來年的考古發現來看,染器有的是盤狀,有的則呈杯狀,如果有加熱裝置,則稱為“染爐”。從染爐的出土來分析,漢代人吃火鍋與現代人的吃法稍有不同,將調料加熱後,再涮蘸著吃。
2007年初在南水北調工程、湖北鄖縣境內上寶蓋遺址上發現的一隻陶質火鍋,則與現代鴛鴦火鍋設計完全一樣。經鑒定,此火鍋係西漢時期炊具,可見當時的鄂西人也吃火鍋了。類似的陶質火鍋,在重慶雲陽2000年前的一座漢墓中也有發現。這是一件釉陶質釜灶,釜灶相當於今天的燙火鍋,應該是根據墓主生前生活中的實物,原樣製作出來的隨葬明器。可見,以吃火鍋著稱的重慶人,在2000年前就好這一口了。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