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保護七十載:文化感召下的堅守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9-10 15:44:24 | 來源: 中新社 |
中新社敦煌9月10日電(記者 馮志軍) “我們這一代人終於完成了一個願望:莫高窟安全了。”堅守莫高窟60多年的資深文物研究保護專家孫儒澗近日回憶起敦煌石窟保護七十載的往事,“當初本來只是想來這裡看看,做一個匆匆過客,沒想到落地生根,並且開花結果了”。
9日,敦煌研究院七十週年座談會在莫高窟標誌性建築“九層樓”前舉行,來自海內外的近百名文博專家學者和官員一同重溫了敦煌石窟保護的七十載艱辛歲月。
年逾八旬的孫儒澗在1947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從重慶來到敦煌,這裡滴水成冰的寒冬滋味令他記憶猶新。他説,那時沒有煤炭生爐子,更不可能有暖氣,晚上幾個人拾些幹柴擠在辦公室裏生火取暖,熬到深夜困得不行才回到冰冷的宿舍睡覺。
同時,吃水困難、缺衣少食、生存環境極為惡劣等都成為孫儒澗繼續堅守的困擾。“這些年有人問我,你動搖過嗎?我會説,確實動搖過”,“但敦煌文化的感召令人實在難以抗拒。”
70年前,敦煌研究所的前身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這標誌著敦煌石窟從此收歸國家保護、管理,結束了任由自然風雨侵蝕、人為盜劫破壞的歷史。如今,敦煌研究院已發展成為國內外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遺址博物館、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研究中心、國際敦煌學研究基地。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美術研究專家趙聲良因一篇文章與敦煌結緣。1984年從報紙上無意間看到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傑所言“敦煌很缺美術人才”後,即將從北京師範大學美術專業畢業的他隨即寫了一封“自薦信”,“段先生很快回信,歡迎我來敦煌”。
“當時雲南家裏人堅決反對,説這裡太苦,但我一畢業就悄悄來了。”在趙聲良記憶裏,“這裡的第一個冬天是艱辛的,南方人不會生火爐,每天早晨凍醒在土房子裏的時候,鼻孔裏都是冰碴子”。他笑言,等學會生爐子時,冬天已經過去了。
“在偉大的莫高窟面前,任何個人都是渺小的。”談及敦煌石窟,趙聲良提高了聲調説,美術研究必須要有實物調查,敦煌石窟壁畫便是中國美術學研究的最佳基地。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紮根敦煌逾半個世紀的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説,七十年的成就,是敦煌研究院發展壯大的基礎,也是邁向“志於學”的歷史新起點。“未來,我們將繼續開展國際和國內合作,充分吸收先進技術、先進經驗、先進理念,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敦煌研究院70年的歷史是中國石窟保護、研究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出席座談會的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指出,70年來,敦煌研究院構築了科學有效的保護體系。經過科學研究確定了單日遊客承載量,實行了預約參觀,為國內古建類文物保護樹立了標杆。(完)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