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香港商人在貴州雷公山的“欠債”與“還債”

“從經營木材,到種茶樹,這一過程就像是欠債與還債。”10月28日晚,陳至成在貴州雷山縣的一個紅茶加工廠辦公室裏一邊泡茶,一邊給來拜訪的客人講述自己在貴州苗鄉落地生根的故事。

 

陳至成原本是香港人,2005年剛到雷山時做木材生意,每年要從雷山運出1萬立方米的木板到全國各地去做建築模板,從事7年木材生意後,他越來越難從林業局拿到開採木材的批條。

 

"因為經常住在雷山,我發現這邊的綠茶只有春茶能賣出高價,茶園的利用率低。"陳至成説如果在這裡種紅茶,茶園一年就能採3到4次,産量和利用率都將提高。於是他便終止了手裏的木材生意,前往福建引種紅茶到雷山。

 

借著貴州發展茶産業的東風,陳至成很快就在雷山取得發展茶産業所要的場地,把原先經營木材的資金用於建設茶園和加工廠,曾經把大量貴州木材賣到外地的他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在貴州雷公山腳下建起了1200畝紅茶園。當地外出的農民工也在茶産業的帶動下返鄉就業。他説:"這算是部份還了因在雷山做木材生意而欠下的生態債了"。

 

經過苦心經營,到2014年底,陳至誠的公司有44噸雷山紅茶賣到香港和東南亞國家,交易金額達到2400萬元,成為為數不多的把貴州茶賣到香港和國外的貴州茶企。

 

雷山縣位於貴州東南部,境內的雷公山主峰海拔2178.8前米,這裡高海拔、晝夜溫差大、雲霧裊繞的地理環境天然適合種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在貴州省政協的幫扶和推薦下,雷山茶便成了國家機關用茶。

 

在雷山,轉變思路發展茶産業的商人不止陳至誠一個。雷山縣官方數據表明,該縣目前已有茶園15.7萬畝,茶企98家,茶農6.3萬人,2014年底雷山縣産茶青9980噸,茶青産值16679.52萬元。“從靠山吃山,破壞生態資源、粗放的木材銷售到發展生態環保的茶産業,這其實反映了雷山乃至貴州在經濟發展思路上的轉變。”貴州雷山縣政協主席陳正峰説。

 

近年來,貴州大力發展茶産業,截止2015年9月,貴州新增無公害茶葉産地認定359個,面積219.76萬畝,並把“建成國內面積第一、産量第一、品質安全第一的茶葉原料基地”作為目標。

 

在雷山縣辦了茶企後,陳至誠把自己在香港的家人也接了過來,起初她的愛人有些抵觸,住了兩年後,她反而不願意走了——這裡的美麗的生態環境、淡季時悠閒的少數民族慢生活和旺季時紅紅火火的紅茶生意深深吸引了她。

 

鋻於陳至成把紅茶引進雷山,不僅創造性的把雷山茶銷到了香港和國外,而且還帶動了就業,他成功當選了雷山縣的政協委員,在“還債”的途中,他獲得了收益和心安。

 

陳至成説:“我已經在這裡安了家,希望兒子將來也能繼續經營茶産業,把更多高品質的紅茶賣帶香港和其它地方,通過健康生態産業發展給當地帶來實惠,而不是賺了錢破壞了生態就走。” (完)

 

作者:黃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