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100》從悠悠小處述中國傳統大文化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11-17 17:15:15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中新網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應妮)你知道太和門前的鐵缸是明代的嗎,而清代的文淵閣是起在明朝文華殿後面,景仁宮前院則安置了一座元朝留下的石屏……故宮出版社日前推出最新圖書《紫禁城100》,力圖從100個意味深長的小處著手,用現代方式通俗易懂地講述中國傳統生活美學。
《紫禁城100》分為九卷,分別是悠悠天下事、前朝事、大殿小事、國事和家事、宮院事、隆重其事、心靈故事、花園事、事事關心。
作者趙廣超為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負責人,2011年起擔任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故宮100》的藝術創意顧問及《紫禁城100》兒童版總策劃。其工作室與故宮出版社攜手成立故宮文化研發小組,將更加立體化、多層次挖掘故宮文化的現代價值,推出更多新成果與公眾分享。
他説,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個,同時也是被視為最完美的核心,便是北京的紫禁城。“歷史給我們留下這座六百年前的天下和宇宙的中心,與我們一起見證這有償的文化如何無有間斷。”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紫禁城前院太和門廣場西側、熙和門外有一座小橋(斷虹橋),趙廣超認為應該是當年元朝宮殿的中軸線。而東筒子所在,他則推測很可能是元故宮的東墻故址。對清人的這一做法,趙廣超認為,新皇宮將元人覆沒的氣運推到西面五行中主藏主殺的白虎方位上,在利用起造殿宇所剩建材,連同開挖護城河的泥土在宮後堆起一座小山(景山),為本來平坦的宮城創造阻擋北方寒風的屏障,在形勢上成為紫禁城乃至北京城的制高點,也是萬世基業的背靠。而在書中,像這樣有意思的情節遍佈都是。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這本書“前言”中寫道,通過此書,一可了解故宮的歷史,二可了解紫禁城空間內建築的變化、其功能的演變,以及建築背後的思想、設計、藝術、功能等,三則是通過前朝事、宮院事、花園事等引出其中的人,“這裡既上演帝王豪情,也有無奈辛酸,把一個文化中的活力、可能性和自身弱點,通過這些人物折射出來,引人深思。”(完)
新聞推薦
- 關稅高企 捷豹路虎暫停對美出口2025-04-07
- 從雙向奔赴到同向而行 外資來粵何以“不見外”?2025-04-07
- 珠海深度遊+香港無縫中轉 “經珠港飛”首航團啟程2025-04-07
- 乙巳(2025)年清明海峽兩岸共祭軒轅黃帝典禮在縉雲舉行2025-04-07
- “文化的血脈始終將我們緊密相連”2025-04-07
- 一條漫漫“回家路”,他們走了40年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