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門成屏障 4歲男孩南京大屠殺中躲過一劫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12-10 16:30:05 | 來源: 揚子晚報 |
83歲的卜承忠向記者仔細回憶他逃過一劫的過程。
根據回憶,卜承忠老人手畫的漏網之魚圖。
卜承忠手寫的回憶錄。 朱鼎兆 攝
在淮安市漣水縣老縣委家屬區住著一位今年83歲的老人——卜承忠,鄰居和熟人都習慣叫他卜院長,因為退休前,他是漣水縣機關醫院院長。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從南京分配過來的,卻少有人知道他心中埋藏的那段痛苦的記憶。他還是南京大屠殺的目擊者與倖存者:他躲在門後目睹了鄰居家的六口人跪在日軍的槍口下,那年他4歲。他的舅舅卜家友在前往難民營途中也慘遭殺害。為了保存他的這段記憶,他自己畫了一幅名為“漏網之魚”的手工畫,稱其是在那場浩劫中的一條“漏網之魚”。
生死一瞬
一扇木門成屏障,4歲男孩僥倖生存
出生在南京紫竹林,一歲時,因父母離婚,年幼的卜承忠與母親居住到位於南京黃鸝巷4號的外婆家,南京沒有淪陷前,外婆家靠手工織布維持生活,母親在寧開食品店一德籍猶太人家做傭人,生活雖不富足,但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卜承忠感覺不到餓與冷,但這平靜的生活都在南京淪陷後發生徹底改變。
南京淪陷前,母親僱主家女主人説全家要到香港度假要讓母親同去照顧日常起居,其實是到香港避難,母親走後不久,南京淪陷,此時,外婆家院子裏原先住的四戶人家也有兩戶外出避難,一天上午10點多,外婆將只有4歲半的卜承忠寄放在鄰居家去尋找難民營具體位置,就在外婆走後不久,一群日本兵推開外婆家院門,衝了進來。
院內的日本兵一陣嘰哩哇啦後,鄰居家六口人戰戰兢兢地拉開房間木門,魚貫而出時,幼小的卜承忠則被鄰居藏在木門後。透過木板門與門框之間的縫隙,卜承忠看到,迫於日本兵的淫威,鄰居一家六口全部跪在地上不停地哀求……
躲在門後,全身顫抖,想哭不敢哭的卜承忠那時唯一的希望就是外婆快回來,自那以後他再也沒有見到鄰居家六口人,當他從驚恐中醒來時發現自己已在外婆的背上,原來外婆找到難民營地點返回來找他,躲到難民營,外婆在難民中四處打探舅舅消息,噩耗傳來,有人親眼見到在上海路與漢中路附近,舅舅被日本兵抓走。後經證實,舅舅卜家友與其他遇難同胞被日本兵在漢中門外集體屠殺。
戰火求生
被日本娃挑釁,兩個中國大人路過解圍
寺廟方丈為其取名,開始顛沛流離生活
卜承忠原姓鐘,83歲的他已記不得他原來的鐘姓名字了,但他記得,一位舅舅是外婆家唯一的男丁,舅舅遇難後,年邁的外婆悲痛不已,兩位姨母在湖南路丁家橋附近一寺廟方丈的建議下,將他過繼給舅舅家,方丈併為其取名卜承宗,取祖宗傳承、不忘祖宗之義,後來讀書時,老師又將其改名卜承忠。
外婆仍終日悲傷不止,終因思子成疾撒手人寰。成事實孤兒的卜承忠不得不由兩個姨母輪流收養,幼小的卜承忠因受驚嚇與營養不良而時常鬧病。被德籍猶太人誆至香港避難的母親也在時刻掛念遠在南京的家人。不久,香港淪陷,德籍猶太人又帶其母親到上海開起食品店。思兒心切的母親在一天早上,終於還是離開了上海,回到南京黃鸝巷4號的家。
為了撫養年幼的卜承忠,母親重新操起小時候就會的紡紗、搖錠等舊業,並托請友鄰為他聯繫學校,以解決上學問題。母親也在湖南路高門樓法國大使館再次找到一份工作——僕人。
路遇日本學生娃,他想用手中醬油瓶砸他們
朝天宮小學、倉巷小學、張公橋私塾,斷斷續續地上了一年多後,卜承忠又轉入玄武門小學學習,在他記憶中,那時,汪精衛已投降日本,在上學途中,他經常會看到雙翼式飛機在南京上空拋撒許多淡藍色傳單……
在玄武門上學時,卜承忠已11歲,母親也在高門樓法國大使館打工,母親與他則被安排住在大使館廚房旁邊的一間儲藏室,一天中午,母親讓他去打醬油,他拿著油瓶沿著湖南路走向丁家橋,快到丁家橋鐵路道口,當時路上人煙稀少,突然被一個與他年紀相倣的男孩挑釁、狠狠地推了一把。
看到這個男孩揹書包的方式是雙肩式書包,而非南京學生挎肩式,他意識到向他發出挑釁的男孩是個日本學生娃,想起遇害的舅舅,想起外婆,想起幾年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想掄起手中的油瓶向那個日本學生娃頭上砸去,油瓶還沒有掄起來,兩個中國大人走了過來推了他一把,他才意識到那時並不是他逞強之時,迅速離開,打醬油,回家。
直到母親去世,卜承忠也沒有把路遇日本學生娃一事告知母親。已83歲高齡的他再次回想起這件事時,長嘆一聲:要不是兩位中國大人的暗中護衛、解圍,還不知道要出現什麼樣的結局與後果。
和平年代
醫校畢業到蘇北,收穫愛情同時紮根基層
1954年,從南京醫校畢業後,卜承忠面臨著工作分配,他説分到什麼地方都無所謂,只要離開南京就行。後來他來到漣水參加工作,高溝衛生院、梁岔衛生院,在農村基層衛生院工作25年後,1981年,他被抽調到漣水縣城籌建漣水縣機關門診(現在的機關醫院),籌建完成後他即被留在縣城工作至退休。
今年,南京醫校首屆畢業生60週年聚會,應同學之邀,已83歲的卜承忠準備寫一份回憶錄,不會電腦的他僅用幾個月時間手寫洋洋灑灑數萬字。FangSong體的筆跡,一本《炎黃子孫 多災多難 漏網之魚 草根雜談》的回憶錄今年8月份終於裝訂成冊,在回憶錄裏,他如此描述他與夫人:衝破骨肉分離之網與大屠殺漏網之魚。夫人與他一樣,同是南京人,在舉家避難途中,家人差點將夫人送人,解放後,夫人也學醫,也被分配到蘇北漣水工作,相同的經歷讓兩人的心漸漸走到一起,夫人去世後,他在南京為兩人買了墓穴,現在想夫人時,他會回南京看看,想起舅舅時,會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哭墻摸摸舅舅的名字。
通訊員 李衛兵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吉啟雷 朱鼎兆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