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咖啡”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12-09 16:23:45 | 來源: 新華網 |
新華網台北12月6日電(記者傅雙琪、李寒芳、吳濟海)高高的檳榔樹,低矮的茶壟,幢幢小樓散佈其間,雲林縣古坑鄉的華山一眼望去,就是平常台灣茶鄉景觀。但沿著山路上行,路旁一座座小院招牌上都寫著“咖啡”兩字,告訴來客這裡不平常——台灣這座華山不論劍,只論咖啡。
北回歸線上的古坑鄉,舊稱“庵古坑”,意為“溫暖的古窩”。這裡海拔、雨量、日照均適宜咖啡樹生長,早在日據時期,日本人就發起種植咖啡,種出的咖啡豆烘焙、萃取後甘甜香濃又不苦澀,別具風味。古坑因此成為台灣咖啡的“溫暖古窩”,但當時,古坑咖啡基本都銷往日本。
由於種植面積狹小、勞動力成本高,島內消費市場很小,出口又競爭不過中南美洲的咖啡園,古坑咖啡種植業達不到規模經濟,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漸漸沒落。當地農民紛紛轉種茶葉、橙子、柑橘等經濟作物。
劉慶松就是其中之一。66歲的他曾中途改種了十七八年的茶葉,直到年過半百又重拾舊業,為的是“圓童年的夢想”。
“別人是喝咖啡長大的,我是吃咖啡長大的。”劉慶松説,“小時候家裏很窮,沒有零食。姐姐會偷摘新鮮的咖啡果給我吃,咖啡豆外面有一層果膠,特別甜”。
消費市場的成熟,也是劉慶松重拾舊業的動因之一。他説:“台灣已經有喝咖啡的風尚,我們這裡以前有種植傳統,為什麼不自己種看看?”
劉慶松在家門前曬咖啡豆。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在台北街頭,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咖啡館。在2012年一項媒體評選中,台北名列全球十大最佳品嘗咖啡的城市。但台北的咖啡館大多使用進口咖啡豆。
為獨闢蹊徑,劉慶鬆開辟了古坑鄉最早一處咖啡種植園,這種“庭園咖啡館”的新形態,以優質品種和烘焙手法吸引城裏人上山喝咖啡。
劉慶松説,古坑咖啡産量有限,成本也比進口咖啡豆高,一杯成本價要200元(新台幣,下同),所以不能“走量”。“我們要走精緻特別的路線。你到古坑來不僅喝到好喝的咖啡,而且可以看到美麗的山景,親自到咖啡園裏體驗種植、採摘、加工全過程。”
劉慶松們的“變法”很快取得成功。現在古坑鄉共有64家庭園咖啡館,其中20多家擁有自己的種植園,咖啡産業還帶動了當地民宿、餐廳的發展。每逢週末節日,從華山山腳到山上的“咖啡公路”上,汽車排成長龍。
種咖啡的風潮也漸漸在全臺興起,目前島內咖啡種植面積已有約1000公頃。古坑雖然僅佔5.4%,但依然是台灣咖啡迷唸唸不忘的“聖地”。劉慶松告訴記者,他家的咖啡館鼎盛時期一天最多有15萬元的收入。
劉慶松在查看咖啡豆成熟情況。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近年來,因為年事漸長,劉慶松夫婦縮減了咖啡館生意,僅在週末接待預訂的客人。除了照料1.5公頃的咖啡園,他還去農業部門組織的培訓中心,向其他農戶傳授咖啡種植和加工的經驗。每年的“古坑咖啡節”,劉慶松均擔任咖啡烘焙大賽評委,熱心於推介古坑咖啡。
他家的咖啡種植園,最近一兩年也常常接待來自大陸的訪客。“大部分是來參觀如何做農業開發和有機種植的。”劉慶松説,大陸市場很大,如果自己年輕20歲一定會去雲南種咖啡,現在有心無力,只能鼓勵台灣年輕一代去開拓。
“我個人特別看好雲南的小粒咖啡,那裏海拔高、環境優美,咖啡果品質不錯。只要加工技術到位,好好推廣,會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他説,據他所知,現在有一些台灣人到大陸去種植咖啡和開設咖啡加工廠。
夕陽西下,從華山俯瞰雲嘉南平原,城市的燈光漸次亮起,與天上繁星連成一片。告別劉慶松時,記者手中的那杯咖啡正好喝完,但余香卻久久留在口中和心頭。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