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逐步老齡化 財政司長倡企業做養老生意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隨著香港人口逐步老齡化,安老服務亦愈來愈重要。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1日在其網誌上以“平安服務”為題撰文指出,長者安居協會“以企業養福利”的營運模式很有參考價值,期望企業在成功建立起有盈利能力的業務後,考慮採用有關模式,以較低廉的價錢,為經濟條件較差的長者提供相同的服務。他強調,當局未來不會減少有關方面的承擔,但鼓勵大眾發揮創意,用同樣的公共資源服務更多長者,以有效減輕人口老化對公共財政的壓力。

 

曾俊華在網誌上指出,長者安居協會是第一批獲社企認證標誌(SEE Mark)的社企,更是最資深的創越級標誌(營運5年以上)、是社企界的老大哥,服務質素有保證。他指出,協會已服務香港18年,招牌産品“平安鐘”更是家傳戶曉,甚至走出香港、澳門及內地多個城市已展開類似的服務,但不少人仍以為協會是受政府資助、專責服務長者的社福機構。

 

“平安鐘”盈餘 資助基層長者

 

他解釋指出,協會從事一門營業額上億元的生意,長者使用協會的服務一般須要繳付費用,大致足夠協會的營運開支,甚至有一些盈餘;協會亦是一個非牟利的慈善團體,收到的公眾捐款及營運盈餘,會用來資助基層長者使用協會的服務。

 

曾俊華指出,協會提供全天候無間斷支持及關懷服務,而很多長者都需要該類服務,如果不區分他們的經濟能力,單純以慈善方式免費提供服務,協會可能需要多籌集數倍的公眾捐款或爭取公帑資助,才能維持運作。

 

他指出,其實不少長者或其家人,有能力又願意支付相關服務費,可以分擔服務成本,足夠令協會做到收支平衡、甚至獲得小量盈利;公眾捐款亦因而可以集中協助有經濟困難的長者,免費為他們提供服務。而在取得收支平衡後,協會可以用較低的邊際成本,資助有困難的長者,“相同的捐款可以令更多長者受惠,而經濟能力較佳的長者,也沒有因此承擔較昂貴的費用。”

 

人口老化 銀發市場變大

 

曾俊華又説,隨著人口老化,長者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有較高消費能力的長者數目亦愈來愈多,故銀發市場的規模亦愈來愈大,長者時裝、興趣班、旅遊等等環節皆充滿商機,值得企業投放更多資源,開拓有關業務。他又認為“以企業養福利”的模式,亦可應用到教育、醫療等其他範疇上,惠及其他有需要的社群。

 

曾俊華十分欣賞協會不斷靈活運用科技,為長者提供貼心的支持服務,又指新一代長者的教育與熟習科技的程度不斷提高,相信協會亦會不斷提供更新穎的服務,滿足新一代長者的新需要。他相信社企如能靈活運用科技,一定可以找到更多機會,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他指出,特區政府同樣十分關心長者的福祉,2014年度至2015年度安老服務的預算經常開支逾62億元港幣,較上一個財政年度增加15%,近年亦推出長者生活津貼等不少惠及長者的政策,“這些公帑的投入,顯示我們希望為長者締造‘老有所依,老有所為’的環境。”他強調,當局未來不會減少有關方面的承擔,但鼓勵大眾發揮創意,想想如何能將有關服務做得更有效益,用同樣的公共資源服務更多長者,以有效減輕人口老化對公共財政的壓力。(中新網2月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