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從事碳交易的香港青年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06-29 11:21:19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圖為北京太銘基業投資諮詢有限公司副總裁、香港青年鄧羽騰。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2009年從哈佛大學畢業時,香港青年鄧羽騰帶回93箱“淘”來的書,內容涉及歷史、文學、哲學、外語等,差不多3000本。有人稱他“學霸”,也有人認為他“清高”。而他,“只想走自己的路。”
穿筆挺西服,戴半框眼鏡,這位香港青年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暢談他的學習和工作經歷。
鄧羽騰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和金融工程碩士、哈佛大學經濟學和法學博士。在他眼中,“擁有名校學位並非光環”,“在外遊學只是一種體驗,最重要的是接觸到各種‘奇葩’的人,並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博士畢業那年,美國經濟不景氣,抱持著“china is where things happen”,以及想要多了解中國內地、尋找歸屬感等心態,鄧羽騰選擇來到內地,加入中國石油資産管理有限公司,並進入其下屬的天津碳排放交易所工作。
“進入碳交易領域純屬偶然,在這之前我對碳交易的理解是零。”鄧羽騰直言,剛開始的工作“很難”,過去所學的經濟理論雖有助於他掌握市場建設的核心,但實際工作需要考慮更多現實因素。
碳交易在中國內地是新興領域,很多工作都是探索前行。鄧羽騰邊幹邊學,比如制定企業碳交易配額,一方面進行企業數據蒐集,還要研究當地經濟結構和企業實際情況,兼顧公平、效率和可操作性,才能提出合理的建議。
2013年12月26日,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正式上線運行。深度參與碳交易首批試點城市建設並見證其成長,鄧羽騰感到很有成就感。
作為中石油公司總部第一個香港員工,鄧羽騰的到來曾引起許多同事的好奇,有人認為也許三個月他就會走人。他也遇到一些現實問題:沒有檔案,沒有內地身份證,不知如何繳納“五險一金”。
面對不同的職場文化,鄧羽騰選擇入鄉隨俗。“如果不去適應,那我還不如回香港。”遇到兩地差異時,他總會先問為何會有不同,而不是簡單作出好或不好的評價。
以飲酒為例,鄧羽騰説,在香港喝酒很簡單,酒更像一種飲料的概念;而內地喝酒“程式”較多,要説祝酒辭,敬酒也很有講究。30歲前沒喝過白酒的他,學習適應這種酒桌風格,併發現這樣更容易交流感情、敞開心扉。
在國企歷練五年後,鄧羽騰加入北京太銘基業投資諮詢有限公司,成為這家民營企業的副總裁,繼續與碳交易打交道。
鄧羽騰認為,打造全國市場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統一的碳排放計算方法、穩定的交易規則,以及可預期的市場配額供給等。未來他將進一步研究碳金融産品,挖掘碳資産的價值。
鄧羽騰對碳交易的前景充滿信心,“目前政策上沒有利空只有利好,未來仍值得期待。我們先把基礎市場開拓好。”
回國六年,鄧羽騰見證了內地與香港的交流與發展。他回憶説,初到內地時,“發小”、“哥們”都不在這邊,“在講究人脈的社會,是很大的劣勢”。而現在,他的朋友圈遍佈各個行業,結下不少朋友。
他認為香港年輕一代不應自我封閉,而要走出香港這個“小圈子”,到內地或其他地方開拓視野。
工作之餘,鄧羽騰喜歡讀史、寫詩、看舞臺劇,有時還彈彈鋼琴。但無論多忙,他每個月會抽空回香港一兩次,看望家人。
談及未來,鄧羽騰説希望在追求一定經濟回報的同時,也有機會翻譯自己感興趣的法文詩歌,並推動設立藝術基金,支持舉辦有意義的文化活動。
在外人看來,37歲的鄧羽騰已是成功人士。但他卻説,自己一直遊走于主流之外,就經濟回報而言並不成功,但喜歡經歷不一樣的東西。
“我只想走自己的路,不管做什麼,只要你沒死,就還有機會。”這位香港青年堅定地説。(完)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朱方芳
新聞推薦
- 兩岸“春帆共濟”,青年“同心築夢”!湖裏區成立首個臺青就業創業基地服務聯盟2025-02-21
- 外國智庫專家:美國新一輪關稅戰衝擊全球經濟2025-02-21
- 市場監管總局在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舉措?一文了解→2025-02-21
- 《七子之歌》新一代傳唱人龍紫嵐:我要用歌聲講好澳門故事2025-02-21
- 潘賢掌出席全國臺企聯新春聯誼活動暨福州臺協換屆系列活動2025-02-21
- 臺商紮根福州、投資福州的決心信心始終未變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