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生北上求學:“看到內地同學發光發亮”

香港女生北上求學:“看到內地同學發光發亮”

李曉惠中國人民大學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朱方芳攝
 

香港女生北上求學:“看到內地同學發光發亮”

李曉惠在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朱方芳攝
 

 

“要用自己的雙腳丈量這片土地,而不是聽他人之言。”聊起自己的北京求學經歷,20歲的中國人民大學香港學生李曉惠如是説。

 

抱著“生於香港,不一定立足於香港”的態度,李曉惠選擇到內地讀書。然而她“北上”的決定遭到不少反對。父母認為她難以適應內地環境,朋友也不理解這個選擇。“好不好,試過才知道。”李曉惠回答。

 

來到北京後,京港兩地的環境差異一度令李曉惠“頭大”。擁擠的學生寢室、授課老師難懂的口音……李曉惠告訴自己要主動適應。學校公共浴室熱水供應時間有限,入學第一天,為了趕上洗澡,李曉惠只能與室友共用一個隔間一起洗,“一開始非常不適應啊,可是過了那一關,反而能感受到集體的樂趣。”

 

港生可以申請條件更好的留學生宿舍,但李曉惠執意與內地同學同住。“不泡在這樣的環境裏,怎麼感受內地的文化?”

 

“第一年覺得他們‘呆呆的’;第二年發現他們正刻苦彌補自身不足;第三年就能看到他們發光發亮。”“泡”在一起久了,李曉惠發現內地同學並非她想像中的“書獃子”。

 

“內地青年堅持不懈、敢於低頭,眾多競爭者的追趕也讓他們比香港青年更具拼搏動力。”李曉惠感嘆,從中不難看出如今港人競爭力逐漸下降,香港正被內地迎頭趕上,“不是因為你來自香港就可以驕傲。”

 

為了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學霸”一較高低,李曉惠“揚長補短”。一方面發揮港生特點和優勢,一方面“貪婪”地接觸內地的人和文化。校園學生社團,她一度同時參加9個;令許多內地生頭疼的政治課,她聽得津津有味。

 

香港女生北上求學:“看到內地同學發光發亮”
李曉惠在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朱方芳 攝
 

積極融入內地校園之餘,李曉惠也不斷讓自己“發光”。校廣播臺是她施展身手的舞臺,因為“這裡有足夠的創作空間,可以實現奇奇怪怪的想法”。

 

“一般人覺得廣播臺只傳遞聲音,但為什麼不能有視頻和圖片?”從主播到主編到副臺長,李曉惠跳脫“傳聲筒”的傳統定位,與小夥伴颳起“頭腦風暴”,組織策劃“快閃”、義賣等線下活動,利用微信、微博進行線上聯動,將校廣播臺變為深受大家喜愛的校園品牌。

 

“商業思維、品牌意識,這些是香港教給我的東西。”中學讀商科的李曉惠認為,內地有寬廣的發展平臺,香港則能帶來新鮮的想法。“在這裡工作學習,我可以盡情融入自己的港式思維。這種機會在香港很難得。”

 

北京求學三年,如今的李曉惠對校園美食如數家珍、將內地同學親昵地稱作“家人”。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更讓人難以捕捉到她身上的“港味兒”。但她卻説,現在自己反而更加理解香港。“來到內地,我才有機會從旁觀者角度去客觀看待兩地文化的差異,並思考其原因。”

 

“放下成見與忐忑,主動融入內地環境。”談及給“北上”港生的建議,李曉惠乾脆爽快:“Forget everything and try(忘掉一切,盡情嘗試)!”

 

對於未來,這個給自己定位“香港人、中國人、世界公民”的女生,暢想海闊天空,“我還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她説,就像從香港來到內地,只有看得越多,才會發現更多可能。(完)

 

作者 王恩博 朱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