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未曾忘卻的抗戰傳奇

香港,未曾忘卻的抗戰傳奇

 

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致力於戰時醫藥和兒童保育工作。圖為該同盟中央委員會成員合影,
右四為宋慶齡。
 

 

香港,未曾忘卻的抗戰傳奇

 

1943年12月,港九獨立大隊成員和英軍服務團成員營救美軍飛行員後的合影。
 

 

香港,未曾忘卻的抗戰傳奇

 

1931—1941年,香港成為中國進口軍用物資的重要口岸,成為援華物資的轉運站。
圖為當時運送海外援華物資的香港碼頭。
 

8月23日,“日本投降矣——全港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大型展覽”在香港會展中心閉幕。這是香港有關抗戰的一次翔實、全面的展覽活動,也是系列紀念活動的一部分。此前,香港特區政府已將9月3日訂為公眾假期。紀念抗戰系列活動還包括:全港中學生紀念抗戰徵文及海報設計比賽、中學生重走抗戰之路、拍攝大型紀錄片《一份報紙的抗戰》等。香港社團聯會表示,市民在享受假日之餘,也要牢記國家在8年抗戰以及香港曾經歷的“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專程前來參觀展覽的陳先生稱,歷史是民主之根,若市民不了解歷史,如同孤兒般找不到自己的歸屬。

 

淪陷期最偉大的營救

 

“日本投降矣”這個主題擷取自《大公報》1945年8月15日的頭版新聞標題,彼時該版報道了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歷史性新聞。當年9月16日,盤踞香港的日軍正式簽署投降書。

 

1941年12月25日是聖誕節,卻成了香港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無數的香港居民躲在黑暗的家中或防空洞裏度過了這個不眠之夜。當天時任香港總督楊慕琦與日軍代表在半島酒店簽訂了承認投降的《停戰協議》,隨後跟大部分英軍守軍一起淪為戰俘。時間進入香港人慣稱的“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時期。

 

當年日軍在香港無惡不作。日本侵略軍駐香港副總督平野茂後來寫了《我們在香港的苛政與暴行》,承認日軍對香港人“進行了殘酷的掠奪、搶劫、殺人”。他進入港九時,看到“港九的街道上還有許多屍骸未曾清理”,“海面上浮著數不清的死屍”。

 

嚴酷的現實中,1941年初從桂林、重慶、昆明、上海等地轉移到香港的眾多文化名人危在旦夕。如不及時營救,文化血脈面臨中斷的危險。因此,中共中央把搶救這一群體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交給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要求組織力量以最快最安全的措施進行大營救。

 

一場驚心動魄的“粵港秘密大營救”拉開了序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經過前後6個月的緊張工作,中共粵、港黨組織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從港九地區勝利營救出數百名內地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其中有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梁漱溟、夏衍、胡風、千家駒、梅蘭芳、蔡楚生、胡蝶等。對此次大營救,著名作家茅盾評價説:“這是難以想像的週密安排,是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説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拯救美軍中尉克爾

 

8月5日,《克爾日記:香港淪陷時期東江縱隊營救美軍飛行員紀實》在港首發,一段塵封71年的歷史又展現在世人面前。“I bring you go home now(我現在帶你回家).”與這段話一同作為書本封面的,是一張美國大兵與香港遊擊隊員握手話別的照片。合影的這位美軍中尉當年的日記在香港出版,圖文並茂地“重現”了他被香港遊擊隊員營救的過程。

 

1944年2月11日,美軍機群在九龍啟德機場上空與日軍戰機發生激戰,美軍飛行員克爾的座機不幸被擊中起火,被迫棄機跳傘逃生,降落到附近的新界觀音山半山腰上。東江縱隊港九大隊隨即展開營救,最終把克爾安全轉送到大後方桂林基地。《克爾日記》描寫的是主角克爾27天的逃生過程,內容緊張精彩,也有珍貴的相片和繪圖,填補了很多研究港九大隊歷史和日軍活動的空白。

 

作為營救的主角之一,1942年2月3日成立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港九大隊)在香港肩負起抗擊日軍、拯救大批文化人士和盟軍士兵、宣傳抗日訊息、為盟軍提供情報等重要工作。港九大隊當年活躍于西貢、元朗、大嶼山等地區,為香港抗戰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是真真實實的香港歷史。1944年至1945年,東江縱隊救下不少盟軍飛行員,其中有準確姓名的8位,克爾中尉是最早的一位,影響也較大。

 

獲救後,克爾寫下了一封感謝信:“我曾親身接觸過你們當中的成員,對他們表示過我的敬意與欽佩。但我知道還有許多未曾謀面的你們,也為保護我的安全而在危險與困苦中工作著……”60多年後,克爾的後代還專門來到深圳坪山,尋找他父親當年的救命恩人。

 

300名“活教材”的啟迪

 

“日本投降矣”展覽的開幕儀式上,還出現了參加抗戰的東江縱隊老戰士的身影。有年過九旬的老兵,在致辭中回憶當年在淪陷後的香港與日寇週旋、作戰的歷程,還為全場參觀者領唱《遊擊隊之歌》。鬚髮皆白者發出的高亢之音,讓人為之動容。

 

在學校任職的歐小姐深受感染,她表示,香港坊間此類展覽太少,年輕一代對中國近代史了解甚少。看到展覽中“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內容,她才明白,“原來新界曾被日本人侵佔,戰俘是住聖士提反學校,令我突然間更多了解香港。”

 

身為港區人大代表的新社聯理事長陳勇表示,已經連續3年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擴充現在的抗日老戰士聯誼會為“香港老戰士活動中心”、爭取早日建立“香港抗日(東江縱隊)歷史博物館”、向仍在世的抗日戰士頒發特別紀念勳章等。新社聯會長、立法會議員梁志祥也表示,或會向特區政府申請,透過各種形式進一步將抗日曆史的資料公諸於世。

 

陳勇認為,應善用香港近300名老戰士的“活教材”,向青少年講述他們追求和平及奮鬥的經歷,加深青少年對“愛國愛港”歷史教育的認識。前來參觀展覽的蘇小姐頗有感慨地稱,當年讀書歷史為必修科目,但近年教科書明顯有心避開中國近代史內容,讓不少年輕人與那段歷史脫節。她説:“目前香港太複雜,什麼都牽扯到政治,所以一提國民教育香港人就敏感,但是增加對香港民眾的愛國教育是需要的,可以增強我們對於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

 

陳勇説,香港市民應深入認識本土遊擊隊當年抗擊侵略者,反法西斯的英勇行為,才是真正尊重本土歷史。“如今的本土派連這些都不了解,還談什麼本地本土?本土青年應切實認識什麼是本地愛國愛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