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台抗日遺址:全臺抗戰50年,何曾有片刻停歇?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09-10 16:44:45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也是日本結束對台灣佔領70週年,更是乙未抗日120週年紀念。
不久前李登輝投書給日本偏右翼政論雜誌《Voice》,聲稱“70年前,台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既然是同一個國家,台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
真的是這樣嗎?最近,記者查閱文獻、參加座談,並隨同台灣《旺報》組織的記者團走訪台灣基隆、苗栗、古赫坡古戰場及八卦山多地,發現從1895年到1945年,台灣同胞從未停止過反抗,犧牲逾65萬人。8年抗戰,有超過5萬台胞奔赴祖國大陸抗日救亡。抗日,台灣從未缺席!
從北到南 屢敗屢戰
1895年,因甲午戰敗,清朝被迫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到台灣,民眾激憤“若午夜暴聞驚雷,駭無人色,奔相走告,聚集于市,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若無天地。”台北鳴鑼罷市,決心抗日。5月,清廷令文武官員離臺內渡,以換取安寧。但台灣人民不願接受日本的統治,守島清軍與島內民眾奮起抵抗,4個半月陣亡1.4萬人。
在徐驤紀念公園,苗栗縣政府秘書徐沐蘭指著砌在磚墻上的台灣地圖,歷數從北到南徐驤參與過的戰役,1895年6月10日,徐驤、吳湯興、姜紹祖在苗栗、新竹組建義軍,之後一戰龍潭陂,二戰大湖口,三戰老科崎,四戰新竹,五戰尖筆山,六戰苗栗,七戰大甲溪,八戰彰化八卦山,九戰他裏霧,十戰斗六,十一戰于嘉義,十二戰于台南曾文溪,幾乎無役不與,那也是台灣人民的抵抗史。
徐氏家譜上第13世徐俊彩,自幼具進取心。及長,聞知台灣為新開樂土,是創基立業的好地方,乃于1765年攜妻帶子,冒風險橫渡台灣海峽,輾轉進入中港溪東岸。水土不服、缺乏工具、原住民族騷擾,困難重重,他披荊斬棘數年,墾拓田園數十甲,成為一方首富。其第四代徐驤年少時頗具才學,十幾歲時拜族長武舉人徐元章為師,修習武藝。18歲中秀才,開館授徒近20年,成為望重一時的地方菁英。
接到台灣抗戰的消息,日本大本營派遣一個師團約2萬人確保殖民地的管轄權。
“夜,我軍三路進攻新竹。徐驤率100人,從北路將近城。登高四望,見城東大戰,轉而南擊日軍之背。日軍在城頭率隊亟追之。徐驤見其眾,避入箐以誘之。敵不敢入,發彈射,不能中。敵圍久,徐驤驟分兩隊出,一攻其前,一攻其後。日已暮,敵遂退,徐驤從山道全軍歸。”從文獻記載中可見徐驤的機智靈活。書載“徐驤三十八歲……結發束袴,肩長槍,佩百子彈九袋,遊交往來,以殺敵致困為事”,是蘭博(電影《第一滴血》男主角)式人物。
“敵氛緊迫,(彰化)城中人心皆動,各軍無敢出哨者。而徐驤慨然以29人行視城內外。有問以眷屬者,浩然曰:‘有天道,台灣不亡,吾眷可得也;台灣亡,遑問家乎?”
台灣最神聖的一塊土地
在《台灣抗日史》上,我們看到抗日舉人李應辰的故事:“當日軍侵入台北城郊之際,紳士高爾伊痛大局靡濫,版圖易色,易服趕至內寮,就商于光緒十七年辛卯科舉人李應辰,謀抗大敵。應辰血性之士也,慨然應允,遣家丁持簡邀集滬尾(現名淡水)十八莊執事及諸父老,會于其宅。眾皆義憤填膺,願效一死,以報宗國。遂決定每莊各出壯丁五百人,各攜械彈,組織成軍。誓師之日紛爭前敵。”台北陷落後,李應辰率領淡水軍民步步防禦,打了兩個月的遊擊戰。後“在龜崙嶺炮戰中受傷,退至鹿港,遂攜家眷離臺,遷往廈門”。
2015年9月2日,我們一行人祭拜乙未年戰死於八卦山的抗日英靈後,來到炮臺扼守的險峻要塞。這裡被《旺報》副總編宋秉忠稱為“台灣最神聖的一塊土地”。因為過了此處,台南一馬平川將無天險可守,故在120年前的8月28日、29日,劉永福的黑旗軍及台灣義軍數千人與日軍在此激戰,日軍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明治天皇弟弟)被炮擊重傷,終因日軍改變戰術,由後山包抄,義軍力竭彈盡而失守。
八卦山之後,台灣的反抗沒有結束,只是開始。
羅福星祖籍廣東蕉嶺,出生在印尼,因有荷蘭人和印尼人血統,因此膚色棕黑,相貌酷似西方人,精通中國詩文。1903年,他隨祖父來台灣進苗栗公學就讀併入籍,深為台灣同胞遭受的屈辱而氣憤。1907年在廈門聽聞革命宣傳,遂宣誓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年初奔走募款于荷印各島,又返國參加黃花崗之役及武昌起義,倖免于難後輾轉往台灣從事抗日革命,靠膽識和才幹喚起數千同胞愛國愛鄉的民族意識。
他所領導的抗日革命組織被日本人偵破後,羅福星被判絞刑,5名同志被判死刑,另有200多人被判徒刑。有組織有主義的苗栗事件震驚日本政府,引起國際關切,後日本當局將對臺高壓統治改為懷柔政策。
救台灣必須先救祖國
台北縣(今新北市)廬州鄉李氏,遠祖淵源於隴西。清乾隆四十二年,12歲的李正一隨兄長渡海來臺,定居廬州。“十過黑水溝,三在六亡一回頭。”當時的農作物常遭水患,白手起家的李正一積勞成疾,41歲壯年亡故。後代不斷努力,方買進水田、旱田,並蓋成規模宏大的“廬州李祖厝”。
作為廬州望族之後,李友邦少年時即加入台灣文化協會,兩度與同學攻擊日本人派出所,遭通緝乃內渡大陸,後入黃埔二期。李友邦“先從日帝對台灣的殖民地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然後‘返歸祖國’”的主張得到孫中山先生鼎力支持,在廣州成立“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抗戰勝利前夕,李友邦提出“保衛祖國,建設台灣”的口號。1945年9月3日,他派遣義勇軍副總隊長張士德前往台灣,在台北賓館升起中國國旗。
霧峰林家曾是台灣最顯赫的家族。咸豐、同治年間,林文察率鄉勇效力清政府,受左宗棠重用,累積戰功官至福建陸路提督,36歲殞身於漳州萬松關之戰,被追封為太子太保。其後人林祖密大力支持羅福星、余清芳等人武裝抗日。1913年,放棄在臺産業舉家前往廈門,並向日本駐廈領事館提出退出日本籍的要求,同時向民國政府申請恢復中國籍,成為1911年之後臺胞恢複國籍第一人。林家子弟林獻堂領導非武裝反日鬥爭,一生堅持不説日語,不著和服。林祖密之子林正亨考入黃埔軍校,後參加中國遠征軍赴緬甸抗日,肉搏戰中,身中16處刀傷。抗戰勝利後,他致信給在台灣的母親:“台灣光復,父親生平遺志達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于九泉。”
“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
1901年,霧峰林家的晚清秀才林朝嵩與詩友創辦“櫟社”,他的這兩句詩“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描述了殖民統治下台灣人的苦悶和對祖國的思慕。
1930年10月27日,霧社。因日本人砍伐原住民族視為保護神的巨木去建日本神社,逼迫百姓服沉重勞役,欺辱原住民族婦女,賽德克族霧社群6部落約1200人,破曉時分襲擊日本人派出所,獲取槍支、彈藥後退回山裏。11月5日,日軍在馬赫坡高地附近死傷頗重,動用毒氣對密林中的原住民族進行攻擊。糧食彈藥殆盡,原住民不是戰死就是在巨木下自縊。
在南投仁愛鄉,賽德克族後人Dakis Pawan為我們一一指點他祖先曾經居住過的窩棚遺址、起事時殺死日本人的學校操場、為攔截日本追兵砍斷吊橋的橋墩、從對面山腳一步步向上抗擊撤退的路線,在霧社紀念公園帶我們憑吊率部落戰鬥最後飲彈自盡的莫那魯道。青山依舊,故人已逝。很多很多年,族中老人都不講霧社歷史,只説“我不知道不知道”,因為傷害太深太慘烈。
武裝反抗失敗後,台灣人民發起一波波政治社會運動和文化抗爭,其中代表性人物為蔣渭水。他是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的創立者,被視為日據時期反殖民運動最重要的領袖之一。他生平被日本方面拘捕、囚禁十余次,因始終不渝的反抗精神被譽為“台灣的孫中山”。
台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説,李登輝是以個人為例無視大多數台灣人民的真實感情。1940年,日本在台灣推動更改姓名行動,到1943年底,只有12.5萬人也即2.5%的人改成日本名字。台灣一光復,全島台灣人自動恢復了原來的姓名。日本記者哀嘆説:“家家戶戶的名牌,如果是日本姓名,那就真的是日本人。”這年的除夕,高雄很偏僻的地方都拋棄了日本式的過年,改過中國年,貼紅色對聯慶祝台灣光復回歸祖國。日本記者感慨,“50年文化,一夕灰飛煙滅”。因為民眾心中的祖國始終是中國。
台灣的抗戰,幾乎所有的階層都參與了,可謂全民抗戰。從1895年到1945年,從武裝抵抗到文化抗爭,何曾停止過?( 張稚丹 文/圖)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