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發射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04-06 09:35:37 | 來源: 海峽飛虹 |
4月6日,搭載實踐十號衛星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升空。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這是實踐十號衛星在軌模擬圖。新華社發(中科院供圖)
海峽飛虹綜合報道:4月6日1時38分,中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實踐十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立項研究的科學衛星之一,其科學任務是研究並揭示微重力和空間輻射條件下的物質運動及生命運動規律,取得創新成果。
實踐十號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介紹,微重力是某種意義的“失重”,太空環境的重力僅是地球的10^(-6)。儘管可以在地面利用數百米的高塔,或是“拋物線飛機”、“探空火箭”等平臺進行微重力實驗,但因時間較短,難以進行生命實驗。
“實踐十號”利用中國成熟的返回式衛星技術,在軌道上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完成19項科學實驗,涉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空間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空間生物技術六大領域。
“選擇這些科學實驗有兩項標準,首先是創新,其次是可行。”胡文瑞説,“我們絕不會重復別人的實驗,所有科學實驗均具有創新性”。
據介紹,8項流體物理和燃燒實驗將在留軌艙內進行,另外11項科學實驗將在回收艙進行。回收艙將在軌工作若干天后,按照預定程式返回地球。
胡文瑞説,回收的11台科學實驗載荷及實驗樣品將交付科學應用系統,部分空間生命科學樣品將與地面對比試驗結果進行比照。留軌艙內的8台有效載荷將繼續開展留軌階段空間科學實驗和拓展實驗。
實踐十號衛星工程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抓總負責。該中心主任吳季表示,“實踐十號”將揭開蓋在物質運動規律和生命氧化規律上的重力場“面紗”,具有科學意義和潛在的應用意義。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抓總研製衛星系統及衛星平臺。科學應用系統由中科院力學所負責,19個科學實驗項目由中科院11個研究所和6所高校承擔。
運載火箭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26次飛行。(完) (記者 張素)(據新華網圖、中國新聞網文字)
新聞推薦
- 閱兵彰顯的大國榮光 兩岸同享2025-09-05
- 黑土地上的紅色記憶被喚醒2025-09-05
- 在鄂臺胞熱議九三閱兵:和平是人心所向 和平發展的大勢不可阻擋2025-09-05
- 在渝臺胞熱議九三閱兵: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 與有榮焉2025-09-05
- 鄭州市臺聯、民革鄭州市委會組織臺胞臺屬集中收看九三閱兵2025-09-05
- 滎陽市臺辦組織臺胞臺屬參訪革命故居 董天知將軍親屬現場講解點燃愛國情懷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