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兩地生態成果展在福州啟動 “神話之鳥”見證十七載攜手護飛路
|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5-11-11 11:29:01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中國台灣網11月10日訊 11月8日,“同根同源 共護濕地生態家園”閩臺兩地生態成果展在福州台灣會館正式啟動。福建省臺聯副會長歐陽迪莎,福州市臺聯會長楊軍,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鄭航等主、承辦方有關領導出席。

啟動儀式。(中國台灣網發)
活動現場,一幅由兩地同胞共同繪製的7米長中華鳳頭燕鷗畫卷徐徐展開,引人駐足;台北野鳥學會首次赴榕參與科普擺攤,與福建多家保護機構同臺展示濕地保護成果;兩岸小朋友聯袂演唱的福州語歌曲《鳥囝飛》與台灣童謠《天黑黑》,以童聲傳遞生態共護的理念。
此次生態成果展共設六大展區,以濕地航拍、珍稀水鳥高清照片、青年文創産品等形式,把福州台灣會館的“歷史同根”延伸為“生態同源”,讓三百餘年“渡海赴考”的文脈記憶與當代“攜手護飛”的保護行動在同一空間疊合,象徵兩岸從文化認同邁向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守護好一片濕地,就是守護共同的家園記憶與可持續的未來。
展覽還通過視頻與展板,系統梳理了2008年以來閩臺圍繞中華鳳頭燕鷗等珍稀物種開展的學術交流、聯合調查與公眾教育等合作,並集中展出來自兩地作者的濕地生態攝影與文創佳作,從多維度呈現兩岸在生態保護與文化融合方面的豐碩成果。

閩臺兩地生態攝影、文創作品徵集頒獎儀式。(中國台灣網發)
“小海鷗”兩岸青少年志願者講解員用清脆童聲擔綱導覽,閩臺候鳥遷飛故事、濕地守護歷程化作童言童語,“同根同源”的生態成果在稚嫩卻堅定的講解中薪火相傳,成為展廳裏最靈動的“生態種子”。

“小海鷗”志願者講述濕地守護故事。(中國台灣網發)
台北野鳥學會前理事長阮錦松表示:“從互通環志數據到共編繁殖管理手冊,從輪流值守無人島到同步打擊盜撿鳥蛋,我們幾乎把能合作的環節都跑通了。”此次成果展首次把雙方多年合作的成果軌跡“一頁式”公開,系統回顧“神話之鳥”從瀕臨滅絕到種群回升的全程,是“兩地生態協作的活教材”。
“影像就是最有溫度的證據。”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表示,閩江河口濕地記錄有野生動植物137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1種,這裡有鳥類337種,其中水鳥172種,各類生物和諧共生。常年分佈和在此越冬的水鳥數量超過5萬隻,其中包括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物種。憑藉其獨特的生態價值,閩江河口濕地榮獲“中國中華鳳頭燕鷗之鄉”和“中國十大魅力濕地”等美譽。“數據背後,是兩地家庭一起蹚水、一起分享、一起歡呼的故事,也是守護決心最生動的注腳。”

領導、嘉賓共同觀看閩臺兩地生態成果展。(中國台灣網發)

台灣攝影師分享展出作品的創作故事。(中國台灣網發)
本次展覽由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福建省臺聯經濟社會法律委員會、福州市台灣同胞聯誼會聯合主辦,通過立體呈現閩臺濕地的生態保護成果與十七年來的合作歷程,彰顯兩岸同根同源、共護生態的使命與情懷。(中國台灣網、福建省臺聯聯合報道)
相關新聞
- 2025-11-11以武會友 共傳薪火——兩岸青少年武術交流活動在四川達州舉行
- 2025-11-11“I·視界” 光影為媒——第11屆“金飛燕”海峽兩岸微電影微視頻大賽圓滿落幕
- 2025-11-10味蕾牽兩岸:台灣桃園舉行閩臺小吃文化交流盛典
- 2025-11-10第十五屆海峽兩岸華文出版與文化創意學術論壇在福建漳州舉辦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看“進博魅力” 透過亮眼“成績單”感知中國經濟蓬勃“脈動”2025-11-11
- 第十八屆黃埔論壇在湖南懷化舉行——共擔民族大義 共促祖國統一2025-11-11
- 贛臺薈·第二屆贛臺青年短視頻創作大賽網絡投票正式開啟2025-11-11
- 閩臺兩地生態成果展在福州啟動 “神話之鳥”見證十七載攜手護飛路2025-11-11
- 以武會友 共傳薪火——兩岸青少年武術交流活動在四川達州舉行2025-11-11
- 台灣青年走進金水區鄭州記憶油化廠2025-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