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黃埔論壇在湖南懷化舉行——共擔民族大義 共促祖國統一

“‘親愛精誠’是黃埔的校訓,我們身為黃埔人,更應該凝聚力量、團結一心,擔負起民族大義。”在近日于湖南懷化舉辦的第十八屆黃埔論壇上,台灣中華黃埔研究學會理事長陳良沛表示,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廣大黃埔同學及其親屬應該傳承黃埔精神,堅決反對“台獨”,大聲説出“我是中國人”。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近日,由黃埔軍校同學會和湖南海外聯誼會主辦的第十八屆黃埔論壇在湖南懷化舉行,200余名海內外黃埔組織及親屬代表、專家學者等圍繞“銘記抗戰歷史,紀念台灣光復,共促祖國統一”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兩岸共同歷史記憶不容磨滅

 

與會嘉賓表示,80年前,面對外來侵略,廣大黃埔師生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團結一致、奮起抗爭,使寶島台灣重回祖國懷抱。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外來侵略的民族恥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和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榮光,不能忘記,更不容任何人抹殺、扭曲。

 

“一紙降書落芷江,山河無恙慰忠魂。”陳良沛認為,今年的黃埔論壇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地——湖南懷化舉辦,別具意義。1945年8月,侵華日軍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在芷江簽下降書,確認了日軍向中國投降的所有條款,標誌著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黃埔師生無論是在正面戰場或側翼、敵後,齊心共同抵禦日軍侵略,為了國家民族拋頭顱、灑熱血。我們身為黃埔人,不僅要心存緬懷,更應該傚法傳承。”他説。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會堂內,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駐臺總督安藤利吉投降。這一刻不僅終結了日本對台灣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更莊嚴宣告台灣回到祖國懷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原戰略部研究員、北京大學特聘教授陳宇表示,從乙未戰爭的義旗到台灣義勇隊的鋼槍,台灣光復的歷史是一部全體中華兒女共禦外侮的抗爭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團結史。“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抗戰鑄就的成果,不容任何人詆毀或篡改。”他説。

 

臺胞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與會嘉賓認為,台灣光復、回歸中國,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仆後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也是二戰勝利的重要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光復的歷史表明,台灣的命運始終與祖國休戚相關,兩岸同胞始終血肉相連。

 

“從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到1945年光復,台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從未脫離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主脈,其血淚與抗爭、覺醒與奮進,始終與祖國大陸的命運緊密相連。”陳宇説。

 

台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人間出版社發行人藍博洲表示,台灣有著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後,超過5萬名台灣同胞秉持“欲救台灣,先救祖國”之信念,奔赴大陸參加抗戰。

 

“遺憾的是,民進黨多年推行‘文化台獨’,操弄‘台獨史觀’,導致島內不少年輕人對這段歷史不甚了解,更在身份認同上産生嚴重偏差。”藍博洲認為,必須通過多種方式讓島內年輕一代了解歷史真相,增進對祖國的認同。

 

“台灣光復紀念日是刻在兩岸中國人骨子裏的印記。它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台灣從來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兩岸同胞血管裏流著同樣的血,根脈緊緊連在一起。‘我是中國人’是每一個黃埔人最堂堂正正的身份標識。”台灣陸軍官校專修班校友會理事長蔣成龍説,兩岸黃埔人應秉持民族大義,堅決反對“台獨”分裂,為促進兩岸和平統一而奮鬥。

 

攜手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與會嘉賓呼籲,廣大海內外黃埔同學及其親屬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進國家統一,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攜手共創民族復興偉業。這不僅是對歷史的最好紀念,更是對先輩最深切的緬懷與告慰。

 

“‘天下黃埔是一家。’作為黃埔後人,我們必須守護這份歷史記憶,不忘先輩遺志,勇擔時代重任。”黃埔軍校1期生徐向前之孫徐珞表示,兩岸青年要攜手同心,做黃埔精神的傳承者、祖國統一的踐行者,讓黃埔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芒。

 

“‘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在戰火硝煙中淬煉而成,激勵著我們為先輩們未竟的事業繼續努力。”黃埔軍校4期生蕭克之孫蕭雲志認為,要更好發揮黃埔親屬在促進兩岸交流中的橋梁作用,廣泛團結島內黃埔同學及親屬,增進彼此理解認同。

 

“繼承發揚黃埔精神是黃埔後代的歷史責任,在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當下,更有著突出的作用。”台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丘智賢希望,各行各業的黃埔同學及其親屬團結在一起,賡續黃埔情緣,為促進兩岸交流貢獻力量。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堅不可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黃埔軍校1期生李樹森之外孫女李明呼籲,黃埔袍澤和親屬後代要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尤其是年輕一代,堅持“九二共識”,為推進兩岸和平發展、祖國完全統一貢獻力量。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