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不全為"保底" 港生內地上大學收穫別樣體驗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4-29 15:14:49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眼下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打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官網,考生會發現在例行發佈的考試須知外,還有84所內地高校接受文憑考試畢業生報讀申請的詳細信息。這意味著香港中學畢業生可通過中學文憑考試成績實現“一箭雙雕”,既可以此投報香港當地大學,又可依照相關錄取標準免試就讀內地高校。
2012年內地高校免試招收港生計劃推出以來,參與計劃的內地高校由63所增至84所,其中不乏“985”、“211”高校,也有省屬重點高校,院校及專業選擇日趨多元化。4年間,共有上萬名考生報考,人數增長穩定,其中5000余名港生獲得錄取。
通過免試就讀進入內地高校的港生,如何看待自己在兩地間的選擇?他們擁有怎樣的就讀體驗,關於未來又有哪些打算?在首屆免試生畢業前夕,記者採訪了多名來內地就讀的港生。
免筆試只面試 看重學生素質
根據香港教育局資料,當前香港學生入讀內地高校本科,主要有3種途徑: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港生、港澳臺僑聯招考試、院校獨立招生。其中“免試招生計劃”依據港生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擇優錄取,無須額外參加內地聯招考試。招生高校自行決定是否對考生進行面試。其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三所高校,另參與院校獨立招生類中的“校長推薦計劃”,供香港中學長期表現突出的學生提早“入場選座”,名額相對有限。
“在內地長大、讀書的香港同學,主要通過港澳臺僑聯招考試就讀內地高校。在香港本地長大的同學,基本不選擇這條路,而是通過‘免試招生計劃’或‘校長推薦計劃’去內地讀書。”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大二港生黃樂妍為記者介紹各種考試的適用群體。她高二時曾來京短暫交流,此後確定來內地就讀。“我當時打算先通過‘校長推薦計劃’嘗試,如果不行,再通過之後的‘免試招生計劃’來內地,好在第一次就成功了。”
“‘免試’包含‘免試招生計劃’和‘校長推薦計劃’兩種,它們都不需要筆試,只用參加面試。”由“校長推薦計劃’進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的大一港生陳景軒,高三前的暑假在清華大學經歷面試後,同年11月便已確定被錄取。
“面試強調學生的個人素質和全面發展,涉及專業知識的內容比較有限。”通過“免試招生計劃”入讀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大四港生李曉惠回憶道。無論“免試招生計劃”,還是“校長推薦計劃”,面試都是如此。
兩地高校取捨 並非全為“保底”
不少通過“免試招生計劃”被內地大學錄取的港生,同時擁有香港當地高校的入讀機會。港生在兩地高校取捨間,為何最終選擇前往內地?受訪港生中,有人看中內地整體發展環境,有人認為內地相關專業更具優勢,也有人坦承入讀的內地高校不夠理想,只是“保底”選項,並笑稱研究生期間爭取回港就讀更好的學校,從而實現“洗底”。
“在通過免試就讀被內地大學錄取後,還有機會調整香港高校的志願,如果合理填報,被香港理想高校錄取的幾率也較高。”李曉惠説,有些香港學生根據志願填報技巧,會將內地高校視作“保底”選項。“但也有不少人像我一樣,將內地求學作為開拓視野的途徑。‘保底’的考慮會有,但最終選擇來內地的未必如此,有些可能放棄了香港更好的學校或專業。”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大二港生洪逸曦通過“校長推薦計劃”被錄取,但香港大學計量金融專業同樣在向他招手。在兩地的相似專業間,內地的發展潛力最終征服了他。
而被港大文學院錄取的高雪,在港大教室內坐了兩周後選擇退學,轉赴被同時錄取的中國政法大學,開始學習國際政治專業。“港大無論學習氣氛還是同學方面都很好,我轉向中國政法大學是出於個人和專業興趣。要領會外交的理念並親身參與相關實踐,最理想的地方當然是在首都北京。”
黃樂妍説,因為部分香港學生對內地了解不深,所以過來就讀並非主流選擇。有些學校對免試就讀項目和內地情況也不夠了解,現階段尚未特別去推廣。
數學課太過高深 政治課帶來提升
在內地就讀的港生眼中,兩地大學生活有著怎樣的不同?受訪港生首先提到內地學生的勤奮。李曉惠説,香港高校中不大可能見到那麼多學生自習到深夜,或者圖書館爆滿的情況,除非在考試季,而這在內地有些高校卻很尋常。
在陳景軒看來,兩地在課程設計上也存在差別。談到高校中讓許多人頭疼的數學科目,陳景軒説,香港中學的數學課程比較簡單,接不上內地高校的進度,所以學得比較辛苦。
李曉惠説,香港有兩種中學,分別為英文和中文授課中學。排名靠前的中學大多使用英文教學,除了中國語文、中國歷史等中文相關科目,其他所有內容(含體育課)都以英文教授。“我在香港中學的數學課是用英文教的,內地教材卻是中文版,上面的名詞和概念一時間很難看懂。本來數學水準就不及內地學生,這下更加犯難。”
港生在內地高校就讀,有些可申請政治課和軍訓免修,但也有人主動選擇。“雖然可以免修,但我基本上都修了。”陳景軒説,“我上學期學了《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這學期學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對課程內容比較能接受,教課的老師也是非常開明的。”
李曉惠所在學校政治是必修課,在學習過程中,她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度有所提升。“教我的老師注重理論性和邏輯,會講述馬克思主義原來是什麼樣,中國化的發展又如何,對中國的作用體現在哪。説得非常客觀。這在香港是無法接觸到的,給我帶來很大的提升。”她補充道,“我有香港朋友參加可以免修的軍訓,對方説不然你來這邊幹什麼呢,體驗嘛。”
“香港比較強調個人,內地更重視集體。”採訪中不少港生有著類似觀察。“內地高校採取班級制度,也會以此為單位組織很多活動。但在香港可能只是以院係和專業為單位,凝聚力相對來説不及內地強。”洪逸曦説。
人脈多在內地 發展機遇漸豐
眼下第一屆免試就讀內地高校的港生即將畢業,留在內地還是回港發展,成為他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李曉惠説,港生在內地使用港澳通行證,如果留下來工作,需要單位人事部門幫忙再辦就業證,有些單位可能會覺得手續繁瑣,不太傾向於招錄港生。
“內地市場和發展空間都很大,大學四年的人脈也在這兒,我還是想嘗試在內地工作。” 李曉惠表達了進入百度、阿裡巴巴等互聯網公司的意願,“大國崛起應該是通過一些領域的突破創新來實現,互聯網行業正承載著這個大方向,我對此很感興趣,希望自己能參與其中。”
“對於法學或醫學等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在兩地就業對接上略有不便。比如我學習內地法律系統的課程,參加內地司法考試,但不能直接去香港律所工作,因為兩地法律體系不同,要先考取香港的法學專業證書(PCLL)。在內地學醫,也需要回港參加執業考試。”復旦大學法學院大三港生羅任君説。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大二港生區成輝打算本科畢業後回港工作。“內地中醫專業本科在校讀書要5年,再加上之後的醫師規範化培訓,至少要10年才能取得執業資格,薪水不過三四千元人民幣。但在香港起薪就有兩三萬元港幣,而且培訓期不用那麼久。”
羅任君説,香港中國企業協會近年來推廣中資機構對港生的實習和招聘活動,工商銀行等很多企業都在其中。無論內地的港資企業,或是駐港中資企業,港生都能在兩地間找到職業發展平臺。
中山大學市場行銷專業大二港生陳德林説,不少機構和團體都在積極推動港生內地實習、就業和創業,相信未來會幫助更多香港學生了解並走進內地。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