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寫真:播種祭、制臀鈴、搗麻糬 賽夏人盼傳承傳統文化

伴著《高山青》歡快的曲調,身著紅白相間服飾的女子跳起輕盈的迎賓舞;頭戴藤帽的賽夏族群頭目閉著眼睛,雙手將小米輕輕灑到地上。

 

15日,台灣新北市政府在蘆洲微風運河河畔舉辦賽夏人播種祭活動,邀請新北市、苗栗縣、新竹縣等地的賽夏人,共同祈願農作物豐收。

 

賽夏人主要分佈在台灣新竹縣和苗栗縣交界的山區,目前全臺共約6500人,是台灣少數民族中文化瀕危的族群之一。

 

播種祭是賽夏人的傳統文化祭典,通常在每年四月播種稻米前進行。隨著稻作農業的重要性在賽夏族群中日益削弱,這項傳統文化面臨失傳的危機。

 

新北市“原民局長”楊馨怡介紹,賽夏人對祭典的分工非常清楚,播種祭分為北群、南群。當天的播種儀式由北群朱氏家族負責。儀式中,族人將自製豬肉串及糯米酒作為祭品,並由主祭者及陪祭者面向東方祈願,請賽夏祖靈庇祐族人豐收平安。

 

據賽夏族群頭目介紹,播種祭通常在夜間進行。此次選擇在白天進行,期盼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並參與傳承傳統文化。

 

新北市長朱立倫出席當天活動。他説,播種就是祈求未來一年所有人都能大豐收,並以感恩的心來謝天祭祖。

 

主辦方當天還邀請民眾製作“臀鈴”和搗麻糬。臀鈴是賽夏人祭典時別在腰後的飾物,約有百年曆史。其主要目的是嚇阻邪惡、召喚良善及增加信心。

 

活動現場,來自賽夏部落的老師親手教授製作工藝。傳統的臀鈴主要以竹子、果實製作,為紅、白、黑三種顏色,多數形狀為三角形。如今,年輕人則在臀鈴中加入串珠、銅鈴等小裝飾物,更具現代感。

 

搗麻糬吸引了許多人駐足關注。麻糬是賽夏人的傳統食品。將蒸熟的糯米倒入木臼,再用木杵捶打搗糊成整塊糯米糰,待到充滿黏稠和彈性時,由木杵上取出成為麻糬……

 

據賽夏部落頭目介紹,早年族人抗擊日本殖民者,因武器缺乏,作戰時曾使用過幹的麻糬作盔甲,而肚子餓時麻糬亦可充饑。因此,麻糬在戰鬥中曾扮演了重要角色。

 

據了解,賽夏部落耆老過去還以麻糬直接包鹹魚、鹹豬肉做點心,但現在會做傳統麻糬的族人愈來愈少。

 

與賽夏族群相似,目前台灣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面臨挑戰。這已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楊馨怡説,今年將舉辦系列少數民族文化交流活動,期待能推動相關文化保育工作。(完)記者 陳小願 邢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