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庫發佈報告稱 中國法治慈善進入“快車道”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05-30 15:22:12 | 來源: 海峽飛虹 |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柳青):中國著名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一部關於中國慈善發展的年度研究報告日前發佈。該報告指出2015年是中國法治慈善元年,“互聯網+公益”成為熱點,社交網絡放大了公益影響力。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儘快落地,將會對未來中國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産生重要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日前發佈了《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6)》。《藍皮書》指出,2015年中國社會捐贈總量達992億元人民幣。全國登記註冊志願者超過1億人,捐贈志願服務時間為15.59億小時,比2014年增長了27.5%。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藍皮書》主編楊團表示,除了在捐贈價值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之外,隨著《慈善法》和《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先後公開徵求意見和頒布,2015年可以被看做是中國法治慈善進入大眾視野的元年:
“在2015年,公益學術界和社會組織界聯手助推開門立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去行政化已經成為中央文件;民政部門在探索新型的監管體制,實現對社會組織的綜合監管。這些方面都證明,政府對於法治慈善已經進入了‘快車道’。”
《藍皮書》指出,在法治慈善不斷取得進展的背景下,全社會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尤其是在“互聯網+”力量的推動下,2015年公眾的公益行為發生了顯著變化,碎片化、隨時隨地的小額捐款成為“互聯網+慈善”的主要社會捐助形式。楊團表示,移動互聯網所帶來的指尖公益,不僅意味著從項目推送、捐贈、進展在手機上成為閉環,也意味著通過社交熟人網絡,可以明顯提升公益的影響力:
“移動互聯在同時間多點、多地、多項目,網上、網下的捐贈,導致公益成了2015年最具文化創意的産業,公益的社會影響力,由於指尖公益,由於移動互聯被成百倍的放大。小額、多次、大眾的捐款,指尖公益,點一點就捐,方便老百姓捐,在2015年突飛猛進,成為主流。”
《慈善法》將於今年9月1日起施行,《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將於2017年1月1日起施行,此外,民政部正在就《社會服務機構登記管理條例》等法規公開徵求意見。《藍皮書》認為,法治慈善對推動與規範中國慈善事業具有深遠影響。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鄧國勝表示,在後《慈善法》時代,推動以社會組織“三大條例”為主的慈善制度體系與《慈善法》的銜接,加速慈善信託等相關制度的落地,將會對未來中國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産生重要影響:
“比如説2004年的基金會管理條例的出臺放開了私人成立基金會的空間,我們可以確實可以看到,中國的基金會的數量的增長的還是非常快的,每年捐款增長也是非常快速的,所以我們一方面有很高的期待。但另外一方面,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還得期待這些法律法規能否更好的落地,比如説慈善信託讓它落地,能夠吸引更多的人,通過信託的方式(做慈善),對慈善事業的發展會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