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熱議“新南向政策”被打臉 輿論質疑對抗大陸行不通
編輯: 李邵鵬 | 時間: 2016-08-04 15:16:13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4月,越南漁民在海灘上掩埋死魚。台塑集團在當地投資的河靜大煉鋼廠被指製造了污染。
今天是台灣前雲林縣長、民進黨“立委”蘇治芬訪問越南的最後一天,前兩天她準備慰問在越南遭當地政府杯葛的台塑集團河靜大煉鋼廠時,在河內機場被越南政府扣押了9小時,要不是台灣駐越南代表處 “緊急救援”,很可能遭遇“牢獄之災”。事件曝光後在島內引發強烈反彈,儘管蔡英文當局立即以“個人個案”定性試圖迅速平息相關風波,但連日來島內卻不斷有輿論質疑這是越方“打臉新南向政策”,感嘆所謂“新南向政策”已成為“新難向政策”。自“5·20”上臺以來,蔡英文當局一直高調宣稱要進軍東南亞及南亞以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現在看來,這條路極其困難且充滿荊棘。
“蘇治芬遭扣打臉新南向政策”
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8月1日,蘇治芬自己在臉譜上,把她在越南的遭遇説得很清楚:“一行人都拿到了登機證卻獨漏我,最後還扣住了我的護照不還我,我幾乎是用強奪的才要回我的護照。接下來,就是冗長的交涉過程……”後來在台灣“駐越南代表”石瑞琦與代表處協助下,蘇治芬一行人才終於脫困,搭乘長途巴士前往河靜。
2日蘇治芬進一步透露,由於她們一行人的一舉一動已經變得非常敏感,全程都有多位越南的便衣公安跟隨、拍照,包括吃飯、洗頭的行程也都要層層上報,不能有超出行程表以外的任何動作,行動確實是受到限制的。
而據台灣《聯合報》3日報道,越南“駐臺代表處代表”陳維海對臺媒強調,蘇治芬的護照“並未被扣”,行程之所以受阻,純粹因蘇治芬以旅遊目的申請簽證,入境後卻安排“其他非旅遊行程”。依照越南法令,這樣擅自逾越既定行程,私自進行其他行動,是不被允許的。他表示,蘇治芬是台灣“立法會委員”,更應尊重越南的法令。
據知情人士透露,蘇治芬原擬在赴河靜大煉鋼廠時,出席當地著名異見人士阮文理神父的活動,越南政府因此扣住其護照;後來經過“駐越代表”石瑞琦擔保蘇治芬不會參加該反政府活動後,越方才放人。據台灣“黨政人士”對《聯合報》透露:越方曾與蘇治芬等人溝通,希望她“不要參與涉及越南內政事務”;據悉蘇當場不接受“溝通”,情緒還相當激動,才引發軒然大波。
島內輿論對此事反響兩極,在蘇治芬描述自己受困的臉譜底下,有網友留言“小英的南向政策口號,怎麼就這樣被你砸了,你真的很不給小英面子,快滾回來吧!”也有網民認為,蘇治芬的行為沒有問題,“觀光工廠不行嗎?”“一定要照當地旅行社安排?”
“蘇治芬遭扣留打臉新南向政策”,台灣東森電視評論此一新聞事件時打出了這樣刺眼的標題。類似的評論在島內鋪天蓋地:“民進黨立委越南遇阻,新南向有路嗎”“蘇治芬案的事實部分雖有待厘清,卻已是凸顯新南向問題的照妖鏡”“別把新南向玩成新難向”,等等。
對輿論質疑蘇治芬事件暴露政府“新南向政策”遇阻,“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説,這是蘇個人行程,經“外交部”及駐外館處提供協助已順利成行。“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也表示,蘇治芬事件是單一個案,不會影響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
臺企投資越南遭遇死魚風波
據“中央社”3日報道,台塑河靜鋼廠執行副總張復寧對媒體介紹,蘇治芬等人2日下午進入台塑鋼廠參觀,公司高層熱情接待,雙方主要討論了越南中部沿海地區環境污染事故的相關問題,如何與當地民眾建立良好關係,以及業者對弱勢族群的社會責任等。
近一個月來,台塑集團在越南投資河靜大煉鋼廠事件越鬧越兇,由台塑集團投入3200萬元新台幣(約合100萬美元)建設的河靜大煉鋼廠,被越南政府指控排放有毒廢水造成大量魚群死亡,要求支付高達5億美元賠償金,創越南有史以來單一企業最高罰款紀錄。據越南《青年報》報道,今年4月,越南中部長達200公里的海灘上出現了大約115噸死魚,這起由台塑鋼廠造成的污染危害到越南“超過20萬人”的生活,包括4萬多名漁民。當地民眾與政府曾集合起來包圍台塑駐越南人員,而鉅額賠款使台塑的投資不但沒有營利可能,還面臨重大經濟損失。
據越南《勞動報》8月3日報道,允許台塑向大海排污的許可證是由前越南資源與環保部部長阮明光等二人發放的,而二人都是阮晉勇任總理時提拔的,越南輿論正對此進行問責。此外,越南輿論也連續關注向台塑頒發70年經營許可證的對錯問題,據越南《每日快訊》3日報道,越南總理阮春福説,從法律規定看這個決定沒錯,因為台塑項目規模大,而且位於特別困難的地區,才得到70年經營權的特別優待。
台塑是台灣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過去在越南投資甚久。島內有媒體指出,這次的污染事件責任並不在台塑本身的投資經營方向,而是下游承包商出錯,但越南政府與當地民眾以“趁機敲竹杠”的心態,要在台塑集團的身上“狠狠咬下一塊肥肉”。
此事在台灣引起震動。就連不少民進黨代表都表示質疑:如果政府無法保護臺商,就不用談“新南向政策”了。國民黨代表賴士葆批評,“新南向政策”只是民進黨的政治口號,從台塑及蘇治芬事件就可以看到,蔡當局無法解決、不會解決、也不知道如何解決相關問題,證明“新南向政策”“此路不通”,民進黨當局推動該政策只是為了響應“反中者”。賴士葆坦言,東南亞國家經濟實力不及台灣地區,全部加起來也沒一個大陸強,且現在政治淩駕於經濟,“這些國家在政治上每個都吃定你(指台灣地區),臺商只能啞巴吃黃連,自求多福。”
國民黨“立委”林麗蟬也在臉譜上寫道,民進黨“立委”到越南訪查被當地政府“刁難”並非偶然,其實臺商在東南亞投資時常遭遇困難,政府要推“新南向政策”不能只是讓臺商遠赴海外衝鋒陷陣,相關後勤支持都要準備好,否則同樣情況還會再發生。
台灣幾屆政府都推“南向”
蔡英文從“5·20”演講開始,就一直鼓吹所謂“新南向政策”,認為借著“拓展東南亞與印度的經貿關係、可以取代大陸市場,以免台灣出口過於依賴大陸單一市場而産生不可預測危機”。
事實上,為擺脫對大陸的依賴,早在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台灣就曾實行過“南向政策”。1993年,李登輝派時任“經濟部長”江丙坤赴南洋考察,提出以東盟國家為主的南向政策,以國民黨黨營企業為先鋒,進軍東南亞。李的南進政策最開始也頗有成效,然而,隨著大陸的開放,臺商更傾向在沒有語言障礙且市場巨大、基礎設施更為完善的大陸投資。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臺商不得不撤資,而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後,臺商對東盟投資從1997年的49.7億美元,直線下降到12.6億美元,至此,李的南向政策宣告失敗。
陳水扁上臺後試圖重啟南向政策,2002年呂秀蓮到印尼拜訪商界人士,2006年5月陳水扁過境印尼,與當地僅存的十余家臺商會面,並沒有取得實質效果。
這兩年台灣經濟不景氣,是新當局急推“新南向”的原因之一。另外,正如《聯合報》所説,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都不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台灣區域整合的算盤有一半將落空;而中國大陸主導的RCEP(有東盟參加的16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對台灣來説更是嚴峻挑戰。於是,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近期力主對東南亞國家“免簽”,以促進觀光,推動“新南向政策”。但此舉立刻招來島內輿論一片反對聲。《聯合晚報》2日稱,蔡政府“為了新南向政策急就章”,任意拋出一個不負責任的政策,“還要很謙卑地彎下腰,拜託泰國及文萊同意我免簽待遇”,“第一步就亂了調”。在《中國時報》進行的實時網絡調查中,86%的民眾表示“非常不支持”對東南亞國家“免簽”。
《中國時報》發表社論指出,在新當局風風火火推“新南向政策”時,天外飛來一件台塑越南鋼廠污染天價賠償事件,接著台灣投資印度的鋼鐵廠也出了類似問題,而菲律賓提出的所謂南海仲裁案否定太平島的島嶼地位更如雪上加霜。社論稱,蔡的“新南向政策”連這種大是大非問題都沒有談好,顯示“新南向政策”比新當局的想像與預期更難、風險更高。該報提醒説,不少東盟國家貪瀆文化嚴重,新當局應提醒臺商注意政治風險。
據台灣《工商時報》3日報道,台灣亞泥董事長徐旭東當天面對媒體談到“新南向政策”時直言,要南向也不是那麼容易,“東南亞國家也不是以前那樣呆呆的,市場也滿了”。《聯合報》3日指出,當局雖強調新南向是為了“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卻很難掩飾其強烈的政治目的。從“新南向”的內容看,它似較過去李登輝、陳水扁的南向政策更跨出一步;但從其思維看,仍不脫以往聯合東盟、印度等國“對抗大陸”的老路。它忽視大陸在東亞産業分工中所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更輕忽長期以來台灣與東盟間的政治不對等性。而且,人民也有權知道,“新南向”的政策目的是什麼?準備使用多少資源?
【環球時報駐台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環球時報駐越南特約記者 黃和悅 李俊峰】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