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自主創新 為中國製造再塑樣本

格力自主創新 為中國製造再塑樣本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春再次重申了創新的重要性,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指明瞭路徑。

 

中國製造離不開創新。沒有創新的製造業無異於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創新驅動發展也已成為當前基本共識。但是,如何讓創新落地,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內在引擎,還需各市場主體的創新自覺。

 

7月23日,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新華社瞭望智庫、新華社《財經國家週刊》、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週刊》和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主辦,以“讓世界愛上中國造·自主創新”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製造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眾多政界、企業界、學術界大咖聚焦自主創新,碰撞思想火花,以期探尋中國製造跨越發展的新動能和新路徑。

 

時代命題

 

唯有創新能闖關

 

“高端裝備關鍵的基礎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我們國家的高檔數控機床,至今還要依賴進口,佔比可能在70%到80%之間。”在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直言,中國製造業仍有薄弱一面,令人憂心。

 

柳百成還指出,中國的高端數控機床配套的數控系統更是高達90%需要進口,高端數控機床的精度穩定性、可靠性仍有較大差距。高端機器人依賴進口,國産機器人所需的精密減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多數直接採購國外産品。

 

必須明白,中國製造需要創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味鋪攤子,低端産品規模再大也已無法支撐新一輪的製造業轉型。

 

圖片默認標題

 

資料圖

 

據數據統計,近年來中國製造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成功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位,多個工業品産能領先世界。但作為製造業大國,瓶頸依然突出,尤其與世界先進水準相比,大而不強的特徵仍然十分明顯。比如,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於人,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産業結構不合理,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的矛盾突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等等。

 

從創新出發,夯實中國製造之基,這正是中國製造高峰論壇舉辦的初衷。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曾經不止一次談到,只有技術創新,才能讓中國製造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強總理組織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實現製造業升級,會議審議通過《中國製造2025》。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的改革升級大幕正式開啟……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政府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這一綱領性文件將“創新驅動”作為基本方針的第一項,強調要“突出創新驅動,優化政策環境,發揮制度優勢,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企業答題

 

“智慧製造”再發力

 

方向明則可聚眾心。不過,有了方向,未必就能找到合適的實現路徑,找到合適路徑,能否實現,還需要一個過程。創新之路任重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創新需要國家層面的指引和支持,更在於企業主體的不斷探索。

 

也正是在此意義上,第二屆中國製造高峰論壇的討論,以及與會人士都對格力自主創新的探索給予了極大肯定,認為格力的經驗為中國製造業創新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在論壇上,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正式宣佈,格力跨入了多元化時代。其模式可以稱為“雙智”模式,主要分為兩大板塊:智慧家電和智慧製造。

 

智慧家電主要在消費品領域,指的是格力智慧環保家居系統。除了眾所週知的格力品牌之外,還有“大松”和“晶弘”兩大品牌。這一系統的産品包含了格力家用空調、家用中央空調、手機、空氣能熱水器等以及大松電飯煲、電磁爐、電風扇、電暖器、電熱爐、凈水機、空氣凈化器、除濕機、加濕器等,還包括了晶弘冰箱、酒櫃等品類。今年,格力還宣佈收購銀隆新能源汽車公司,準備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

 

智慧製造主要在工業製品領域,格力目前已經佈局智慧裝備、精密模具、數控機床等多個領域,擁有格力(智慧裝備、模具等)、淩達(壓縮機)、新元(電子)、凱邦(電機)等多個品牌,成立了淩達壓縮機、格力電工、凱邦電機、新元電子、格力智慧裝備等5大子公司。目前,格力智慧裝備已服務全球家電、汽車、衛浴、食品、醫療、電子等行業。

 

在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格力正在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為目標,著眼于長遠發展,大膽走自主研發道路,推動産品端和製造端的轉型升級。

 

基於這些思考,智慧製造成為了格力新的發力點。其實,格力在“智慧製造”領域早有發展佈局和“埋伏”。只是進入2016年,動作更加頻繁。2016年3月2日,投資50億元的智慧裝備産業園在湖北武漢蔡甸區開建;3月6日,發佈公告稱擬收購主營新能源汽車的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3月8日,在北京推出大松高端電飯煲萬人體驗行動……格力的轉型脈絡也由此更加清晰:加速實現産業轉型,將過剩産能轉化為優質産能,同時重點加速智慧化的發展。

 

據了解,經過近3年的發展,格力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産品覆蓋了工業機器人、智慧AGV、數控機械手等10多個領域,超過100種産品,已授權發明專利15項,累計産出智慧裝備3000台,累計銷售額超8億元。董明珠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格力電器將“深耕”機器人和精密機床兩大領域,為“中國製造2025”提供一批完全自主研發的高端裝備。

 

專注解題

 

自我超越攀新高

 

董明珠總結,格力的多元化發展道路,恰恰是因為自主創新,帶來技術的延伸,從而進入多元化。但是,這條道路並不容易。

 

在大多數企業仍然依靠貼牌等服務掙“快錢”的時候,格力已經開始大幅投入專注核心技術的研發;在某些企業希望利用偷工減料壓縮成本的時候,格力已經在思考如何通過提升産品和服務品質確保利潤;在不少企業希望借助並購擴大規模的時候,格力已經依託核心技術,建構起“中心與週邊”的多元化架構。

 

很顯然,技術積累基礎上的外溢,比起並購基礎上的擴張,更容易在企業體系內部融合。據統計,格力目前擁有8000多名科研人員,獲批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2個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7個研究院、52個研究所、632個實驗室;累計申請專利22597項,其中申請發明專利8310項。2015年申請技術專利7368項,平均每天有22項專利問世,比2014年翻了一番。

 

這組傲人的數據背後,體現的是對自主創新的執著追求。自主創新才是製造業強與不強的試金石。包括格力在內的中國製造,仍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路徑,無論如何,自主創新都是製造業崛起的決定因素。依賴引進國外技術,沒有專注自我創造的企業,不可能成為強者,更不可能成為領軍者。從世界範圍看,德美等製造業強國也在謀劃新的改革圖景,搶佔製造業的創新制高點。作為製造業規模第一大國,中國製造業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生産體系,如果不能在此輪世界製造業體系重塑中謀得一席之地,未來的命運必然令人憂慮。

 

對於企業來説,更是如此。幾十年的市場開放競爭,猶如大浪淘沙,讓多少曾經輝煌一時的知名製造業漸次星隕,而缺乏創新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董明珠判斷,未來5年會迎來智慧化的黃金時期,只有堅持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企業才有競爭力,國家才有尊嚴。一個企業家,心中必須裝著國家的尊嚴,才有可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