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屏時代”,電視劇依然內容為王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1-28 17:31:14 | 來源: 人民日報 |
圖為《父母愛情》劇照。
圖為《瑯琊榜》劇照。
圖為《平凡的世界》劇照。
第三十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花落各家,優秀獎最終頒給了17部電視劇。這個數字背後,是中國電視劇龐大的産業基座,以及創作觀念的更迭換代。
兩年來,大數據、大IP、“一劇兩星”、“現象級”劇目、網絡自製劇……熱詞接連涌現,顯示了中國電視劇高漲的創作熱情和急遽的産業變化。“飛天獎”以對電視劇文化品格的推崇讓人們看到,時代在變,電視劇的形態在變,精品力作最為恒定的標準卻始終未曾改變:“內容為王”,依然是“多屏時代”的黃金法則。
——編 者
第三十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的頒獎典禮上,有一個特別的環節。一條長長的傳送帶,將29位曾榮獲“飛天獎”的演員一一送到舞台中央,也將人們的記憶送往時間之河。每一位演員代表一部電視劇作品,每一部電視劇見證了無數中國人曾經共同擁有的社會生活和文化記憶。正是千家萬戶的小小熒屏,拼出了一個時代的集體審美。
本屆“飛天獎”依然體現時代和觀眾的共同選擇。在200部、7534集參評劇目中,106部劇目進入終評,48部入圍提名榮譽作品。最終,《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平凡的世界》《父母愛情》《北平無戰事》《瑯琊榜》等17部電視劇獲得優秀電視劇獎。
為什麼是這些劇目入選和得獎?它們有哪些共性?這個行業有著怎樣的堅持又醞釀著怎樣的變化?
互聯網時代的“説書人”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佈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目前內地網民數量達到6.88億,佔總人口數的50.3%。而在2015年的《網絡視頻用戶調研》中,用戶在電視上收看的佔13.9%,通過網絡收看的佔36.6%。
互聯網,正不可避免地將“觸角”深入影視行業。其影響力不僅僅局限在播出渠道這樣的表層,甚至正在改造著電視劇的內容。
本屆“飛天獎”的入圍乃至獲獎電視劇中,很多劇目具有“互聯網氣質”。一方面,一些劇目改編自IP,甚至是網絡IP。比如,《瑯琊榜》就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説,被冠以“起點中文網鎮頻之作”“九界文學網最熱點擊”的稱號。《平凡的世界》《紅高粱》《偽裝者》《十月圍城》等也均由IP改編而來。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小説家乃至網絡作家加入編劇行業。比如,《父母愛情》為軍旅作家劉靜的首部編劇作品,《瑯琊榜》編劇為網絡小説原著的作者海宴。
從製作上看,越來越多的劇目向青年觀眾傾斜,具有偶像化、喜劇化、時尚化的特色,注重劇目與觀眾的互動性。《北平無戰事》裏的方孟敖、梁經倫,《瑯琊榜》裏的梅長蘇、靖王,《偽裝者》裏的“三兄弟”等主要人物,從演員的選擇到形象性格的塑造,都有偶像化的特點。反映教育問題的《虎媽貓爸》、記錄普通中國家庭變遷的《父母愛情》、聚焦養老問題的《嘿,老頭!》、“國安”題材的《于無聲處》等,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喜劇元素,使之更接地氣更有觀眾緣。整體上看,劇目的服裝、化粧、道具也更突出時尚氣息。
“互聯網時代”的這些電視劇,卻不約而同地具有一個共性——牢牢紮根在深邃的歷史和火熱的現實中,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劇目寄託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情懷。《湄公河大案》對正義的張揚,《老有所依》對現實的反思,《馬向陽下鄉記》對理想的呼喚,觸及了現實主義的深度;對教育、醫療、法律、養老、家庭倫理的凝視,反映了現實主義所應具有的銳度。
因為承載了豐富的悲歡離合,電視劇仿佛一塊完整表達當下社會生活的最大“螢幕”,一個蒐集了中國社會、中國生活、中國文化無數故事的“説書人”,它演繹著、講述著我們時代的所思、所念、所憂。
在意義與意思間“走鋼絲”
任何文藝創作都是意義的聚合,是價值觀的表達。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文藝樣式依然不能例外。
回溯過去30年那些曾經感動過我們的電視劇,從《渴望》《紅樓夢》《圍城》到《我愛我家》《北京人在紐約》《漢武大帝》《潛伏》《黎明之前》……便會發現電視劇同樣可以寄予思想、賦予價值、生産意義。電視劇的外殼雖然是娛樂的、通俗的,但其內容足以包容世俗的狂歡、現實的深刻、人性的溫情、歷史的敬意。
受到本屆“飛天獎”肯定的劇目,便在“有意思”與“有意義”之間找到了平衡點。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如《毛澤東》《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等,以豐富的歷史細節和人性溫度,回答了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這樣選擇。抗戰題材電視劇如《東北抗日聯軍》《太行山上》,以鮮活的人物和動人的情節,喚起今天觀眾對烽火歲月中不屈精神的敬意。圍繞《瑯琊榜》《偽裝者》《平凡的世界》等劇的熱烈追捧與討論,乃至成為一段時間的公共文化話題,也是因為劇中洋溢的理想主義情懷、為改變個人乃至家國命運的抗爭,投合併激勵了當代中國觀眾。還有一些具有創新開拓意識的電視劇,如《北平無戰事》,在思想的表達深度、人物的生動鮮活、情節的扣人心弦方面成為一個業界可供研究和借鑒的樣本。
我們應該看到,放在中國電視劇年産1.5萬集的總量來看,具有相當藝術和文化水準、能兼顧“意義”與“意思”的劇目仍然太少。電視劇面向大量的普通觀眾,本身具有文化屬性和商業屬性,這意味著其創作者、生産者必須在深刻性、批判性、百姓認同和資本運作之間“走鋼絲”,尋求創作者和觀眾、産業訴求和文化表達之間的最大公約數。這是相互的制約,也是相互的責任。
內容為王的“黃金法則”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電視劇大國。在産業快速發展中,電視劇的産量、播出量和品質如何保持均衡狀態,是行業必須直面的考驗。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統計,2013年,全年電視劇産量約為1.5萬集,比2012年下降了2000集,為最近13年來的首次負增長,被認為是一種“理性調整”;2014年,全年電視劇産量為429部15983集,基本保持穩定的趨勢。
當前,電視劇産業已出現三足鼎立的格局:一是傳統電視劇,以電視臺這一播出平臺為主舞臺;二是多屏劇,在電視頻道和互聯網上同時受到歡迎;三是網絡自製劇,由於製作品質和尺度問題,只能在網上播出。中國電視劇已經從單屏時代走進了多屏時代,結構的多元帶來審美的多元,但什麼才是優秀劇目恒定不變的標準?
內容,始終是決定劇目生命力、影響力的根本。這17部電視劇最終留在“飛天獎”的歷史名單上和觀眾口碑裏,正是因為其過硬的內容。
網絡劇經歷了泥沙俱下、大浪淘沙的過程,最終還會回歸內容。以走在行業前端、依靠大數據製作《紙牌屋》出名的Netflix為參照,其所作的網絡建設、渠道建設和平臺建設最後都指向承載“內容”這一個核心要務。對年輕而又快速膨脹的中國網絡劇而言,其規矩、邊界和尺度都尚在摸索中,但單純依靠市場的自覺很難完成這個過程,政策、評論乃至評獎需要為其發揮引導作用。
未來的幾年,電視劇行業內外註定依然是風雲涌動。大數據、大IP、“互聯網+”、“一劇兩星”、“現象級”大劇、網絡自製劇等一浪高過一浪,電視劇早已超越一塊熒屏的價值,而成為匯聚各種思想、各種力量,涵蓋資本、內容、表達和技術的試驗田,這也將是中國從電視劇生産大國和收視大國成長為産業強國的重要階段。每一次評獎雖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只是提供了一次次反思的機會,中國電視劇行業的航行需要的還是每一個渡海人的高瞻遠矚和乘風破浪的決心。
任姍姍 製圖:蔡華偉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