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臺商的“與時俱進”:從向外轉移到就地轉型
編輯: 李邵鵬 | 時間: 2016-10-27 16:38:39 | 來源: 中新網 |
資料圖
中新社寧波10月27日電 題:寧波臺商的“與時俱進”:從向外轉移到就地轉型
雖然已經65歲,但紮根浙江寧波的臺商曾盛明依舊對智慧信息保持熱忱,並在廠區裏也裝上了各式電子屏,車間墻上、設備上也到處可見二維碼。
紮根寧波多年,面對轉型升級壓力,不少臺商和曾盛明一樣,開始主動適應大陸經濟新常態,深化與大陸的産業融合。不少臺商坦言,一味“向外轉移”不如“就地轉型”。
長久以來,臺商投資大陸普遍採取“台灣接單、大陸生産、海外銷售”模式,憑藉大陸低廉的土地、人力和環境成本,在需求強勁的外銷市場中獲利。
如今,大陸經濟進入“新常態”,在大陸的台灣企業也因此深陷轉型升級的陣痛中,不少臺企紛紛向人工更為低廉的東南亞各國轉移。
但在寧波紮根15年的東毓(寧波)油壓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楨堂認為,大陸仍是自己投資佈局的首選。
“如今大陸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市場規模比東南亞大得多。”楊楨堂表示,雖然近年來大陸生産成本在上升,但東南亞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而且大陸産業配套比東南亞國家更齊全,優惠、扶持政策更加到位。
走進位於寧波奉化的寧波亞德客自動化工業有限公司企業車間,映入眼簾的是全自動生産線上機械手臂自行運轉的忙碌景象,抓取、打磨、成型、放置……95秒內,一個氣缸部件毛坯就轉變為成品。
亞德客國際集團大陸事業群總經理李懷文説,由於導入半自動化生産模式,基本消化了人工成本上升帶來的負面影響。與手工操作的傳統流水線相比,每台機械手臂每天的産能為3800套氣動元件,用工減少一倍多,生産效率提高了30%。
當下大陸積極挖掘“互聯網+”的巨大潛力,不少臺企不再只當“看客”,也積極在産業中融入“互聯網+”的基因。
曾盛明告訴記者,“近年來,大陸提出‘中國製造2025’,積極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企業應把信息技術融入産品研發,使每台機器可聯網進行售後服務,用增值服務讓産品更具競爭力。”
“不只我們在努力,當地政府也積極幫助我們實現信息化轉型。幾年來,企業共拿到政府相關補助和獎勵近70萬元人民幣,超過了企業在信息化設備上的總投入。”曾盛明表示,轉型之路令人期待,預計今年公司的營業額同比增長將超6%。作者 李佳赟
新聞推薦
- 入境遊訂單同比增173% 今年“五一”跨境遊雙向升溫2025-04-25
- 兩岸學者在京共話兩岸關係:統一大勢不可阻擋!2025-04-25
- 中國企業逆勢突圍底氣從何而來?外貿一線見聞中找到答案2025-04-25
- 離岸貿易印花稅政策順利擴圍 上海一年累計減免印花稅1.82億元2025-04-25
- 美臺勾連欲“練兵拒統”?國防部正告:“台獨”必將眾叛親離、土崩瓦解!2025-04-25
- 臺青赴大陸創業熱度“不降反升”2025-04-25